以为热。今暑隆盛之时。又以热药治
之。何也。予曰。理所当然。不得不然。成无己云。阴证有二。一者始外伤寒邪。阴经受之。或因
食冷物伤太阴经也。二者始得阳证。以寒治之。寒凉过度。变阳
为阴也。今君祥因天令暑热。冷物伤脾。过服寒凉。阴气大胜。阳气欲绝。加以阴雨。寒湿相合。
发而为黄也。仲景所谓当于寒湿中求之。李思顺云。解之而寒凉过剂。泻之而逐寇伤君。正以此也
。圣圣之制。岂敢越哉。或者曰。洁古之学。有自来矣。
\x【茵陈附子干姜汤】\x治因凉药过剂。变为阴证。身目俱黄。四肢皮肤冷。心下痞硬。眼涩
不欲开。自利蜷卧。
附子(炮。去皮脐。三钱) 干姜(炮。二钱) 茵陈(一钱二分) 白术(四分)
草豆蔻(面裹煨。一钱) 白茯苓(去皮。三分) 枳实(麸炒) 半夏(汤泡七次)
泽泻(各半钱) 陈皮(三分。去白)
上十味 咀。为一服。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渣。凉服。不拘时候。



<目录>卷二十三

<篇名>肢节肿痛治验

属性:真定府张大。年二十有九。素好嗜酒。至元辛未五月间。病手指节肿痛。屈伸不利。膝膑亦然
。心下痞满。身体沉重。不欲饮食。食即欲吐。面色痿黄。精神减少。至六月间。来求予治之。诊
其脉沉而缓。缓者脾也。难经云。 主体重节痛。 者脾之所主。四肢属脾。盖其人素饮酒。加之
时助。湿气大胜。流于四肢。故为肿痛。内经云。诸湿肿痛。皆属脾土。仲景云。湿流关节。肢体
烦痛。此之谓也。宜以大羌活汤主之。内经云。湿淫于内。治以苦温。以苦发之。以淡渗之。又云
。风能胜湿。羌活、独活。苦温透关节而胜湿。故以为君。升麻苦平。威灵仙、防风、苍术、苦辛
温发之者也。故以为臣。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辛温以散之。甘草甘温。益气缓中。泽泻
咸平。茯苓甘平。导湿而利小便。以淡渗之也。使气味相合。上下分散其湿也。
\x【大羌活汤】\x
羌活 升麻(各一钱) 独活(七分) 苍术
防风(去芦) 威灵仙(去芦) 白术 当归
白茯苓(去皮) 泽泻(各半钱)
上十味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一服。食后一服。忌酒面生冷硬物




<目录>卷二十三

<篇名>中寒治验

属性:参政商公。时年六旬有二。元有胃虚之证。至元己巳夏。上都住。时值六月。霖雨大作。连日
不止。因公务劳役过度。致饮食失节。每旦则脐腹作痛。肠鸣自利。须去一二行乃少定。不喜饮食
。懒于言语。身体倦困。召予治之。予诊其脉沉缓而弦。参政以年高气弱。脾胃宿有虚寒之证。加
之霖雨及劳役饮食失节。重虚中气。难经云。饮食劳倦则伤脾。不足而往。有余随之。若岁火不及
。寒乃大行。民病骛溏。今脾胃正气不足。肾水必挟木势。反来侮土。乃薄所不胜乘所胜也。此疾
非甘辛大热之剂。则不能泻水补土。虽夏暑之时。有用热远热之戒。又云。有假者反之。是从权
而治其急也。内经云。寒淫于内。治以辛热。干姜、附子辛甘大热。以泻寒水。用以为君。脾不足
者。以甘补之。人参、白术、甘草、陈皮。苦甘温以补脾土。胃寒则不欲食。以生姜、草豆蔻辛温
治客寒犯胃。浓朴辛温浓肠胃。白茯苓甘平助姜附。以导寒湿。白芍药酸微寒。补金泻木以
防热伤肺气为佐也。不数服良愈。
\x【附子温中汤】\x治中寒腹痛自利。米谷不化。脾胃虚弱。不喜饮食。懒言语。困倦嗜卧。
干姜(炮) 黑附子(炮。去皮脐。各七钱) 人参(去芦)
甘草(炙) 白芍药 白茯苓(去皮) 白术(各五钱)
草豆蔻(面裹煨。去皮) 浓朴(姜制) 陈皮(各三钱)
上十味 咀。每服五钱。或一两。水二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三分。去渣。温服。食前。



<目录>卷二十三

<篇名>时不可违

属性:中书左丞张仲谦。年五十二岁。至元戊辰春正月。在大都患风证。半身麻木。一医欲汗之。未
决可否。命予决之。予曰。治风当通因通用。汗之可也。然此地此时。虽交春令。寒气独存。汗之
则虚其表。必有恶风寒之证。仲谦欲速瘥。遂汗之。身体轻快。后数日。再来邀予视之曰。果如君
言。官事繁剧。不敢出门。常如之何。予曰。仲景云。大法夏宜汗。阳气在外故也。今时阳气尚弱
。初出于地。汗之则使气亟夺。卫气失守。不能肥实腠理。表上无阳。见风必大恶矣。内经曰。阳
气者卫外而为固也。又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当汗之时。犹有过汗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