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与万物。万物得以为生者。皆真也。圣人保之如持盈。邪之为言也、天地间非四时五行之正气。
而差臻迭至者、皆邪也。圣人避之犹矢石。其防微杜渐之严如是。渊有旨哉。盖真立则邪远。邪厉
则真残。邪固可除。真尤宜养。养真之道。无须异求。但饮食男女。节之以限。风寒暑湿。御之以
时。复能实慈恕以爱人。虚中襟而应物。念虑必为之防。举止必为之敬。如斯内外交养周备。则吾
之生。不永生而生。不期寿而寿矣。不然。摄养少或不严。则六邪乘隙竞入。诸疾交生。众害并作
。则吾之真所能存者几希。故圣人忧之。揆度权衡机宜所在。示之以克邪之方。使屏之如沃雪拔刺
而无遗者以此。古人有云。树德务滋。除恶务本。亦此意也。然去邪之方。经旨俱存。再拜遗诠。
敬为节录。



<目录>卷二十\针法门

<篇名>针有补泻法

属性:帝问邪气在经。其病何如。取之奈何。对曰。邪之在经。如水得风。波涌陇起。其行脉中循循然。
其中手也。时大时小。动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
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市。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 (一作弩)之。爪而下之
。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
气以至。过而自缓(一作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
。故命曰补。○泻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患咳嗽一声。捻针入腠理。得
穴。令病患吸气一口。针至六分。觉针沉涩。复退至三四分。再觉沉涩。更退针一豆许。仰手转针
头向病所。以手循经络。循扪至病所。气至病已。合手回针。引气过针三寸。随呼徐徐出针。勿闭
其穴。命之曰泻。○补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按之。置针于穴上。令病患咳嗽一声。捻针
入腠理。得穴。令病患呼气一口将尽。内针至八分。觉针沉紧。复退一分许。如更觉沉紧。仰手转
针头向病所。根据前循扪至病所。气至病已。随吸而疾出。针速闭其穴。命之曰补。



<目录>卷二十\针法门

<篇名>春夏秋冬深浅补泻法

属性:春夏刺者。皆先深而后浅。秋冬刺者。皆先浅而后深。凡补泻皆然。



<目录>卷二十\针法门

<篇名>寒热补泻法

属性:凡补泻之法。皆如前也。若病入患热者。觉针气至病所。即退针三二分。令病患口中吸气。鼻
中出气。根据本
经生成数足。觉针下阴。气隆至。根据前法出针。若病患患寒者。觉针气至病所即进针至二三分。令
病患鼻中吸气。口中出气。根据本经生成数足。觉针下阳气隆至。根据前法出针。



<目录>卷二十\针法门

<篇名>灸法补泻

属性:黄帝针经云云。气盛则泻之。气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也。以火泻者。疾
吹其火。催其艾火灭也。



<目录>卷二十\针法门

<篇名>造度量权衡法

属性:丁德用注难经云。其升、斗、秤、尺、四者。先正其尺。然后造其升斗秤两。皆以同身寸。为
以尺造斗。面阔一尺。庭阔七寸。高四寸。俱后三分可容十升。凡以木之脂脉全者。方一寸为两。
十六方为一斤。此制同身寸。尺升斗之度。为人之肠胃轻重长短之法也。洁古老人云。丁公注当。



<目录>卷二十\针法门

<篇名>求寸法

属性:黄帝明堂灸经有云。岐伯明堂经云。以八寸为尺。以五分为一寸。人缘有长短肥瘦不同。取穴不准
。秦时扁鹊明堂云。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一节为一寸。为缘人有身长手短、手长身短。取穴不准
。唐时孙思邈明堂经云。取病患男左女右。大拇指节横纹为一寸。以意消详。巧拙在人。亦有差身。
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纹相去为一寸。自取此寸法。与人着灸疗病已来。多得获愈
。此法有准。今已为定矣。素问要旨论云。取灸之法。以从男左女右。以中指与大指相接。如环无
端。度中指上侧两横纹之际为一
寸也。



<目录>卷二十一

<篇名>咀药类

属性:古人用药治病。择净口咀嚼。水煮服。谓之 咀。后人用铡刀细锉。桶内锉过。以竹筛齐之。
药有气味浓薄。升降浮沉补泻。各各不同。今详录之。及拣择制度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