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痒,痰胶便秘。寒乘肺咳,恶寒无汗,鼻塞身疼,发热躁烦。至于 湿痰内动为咳,又必因风、因火、因热、因燥、因寒,所挟各不相同,至其乘肺则一也。
风寒外束,华盖散,参苏饮。如声音不出,风邪,人参荆芥汤。寒邪,三拗汤。遇冷咳发者,橘皮半夏汤。
火热内燔,加减泻白散,水煮金花丸。如身热如炙,紫菀膏。
伤暑之咳,自汗脉虚,发渴,人参白虎汤、清暑益气汤。
伤湿之咳,身重脉细痰多,五苓散,白术汤。如喘满浮肿,款气丸。湿热素蕴于中,黄连解毒汤、滚痰丸。湿热素 蕴于上,连声迸气不通者,桑白皮散。
伤燥之咳,痰粘气逆,血腥,杏仁萝卜子丸。清金润燥,天门冬丸、牛髓汤。如面目浮肿,蜜酥煎。
内伤之咳,治各不同。火盛壮水;金虚崇土;郁甚舒肝;气逆理肺;食积和中;房劳补下;用热远热,用寒远寒。
内已先伤,药不宜峻。至于上焦虚寒,呕唾涎沫,则用温肺肠。上中二焦俱虚,则用加味理中汤。三焦俱虚,则用加味 三才汤。
伤肾之咳,气逆烦冤,牵引腰腹,俯仰不利,六味地黄汤加五味子。水饮与里寒合作,腹痛下利,真武汤。于中有 燥咳,热移大肠,亦主腹痛下利,毫厘千里,尤宜辨之。
荣卫两虚之咳,荣虚发热;卫虚自汗,或恶寒,宁肺汤。
虚劳之咳,五味黄 散、麦门冬饮。
心火刑肺见血,人参芎归汤。
干咳无痰,火热内壅,用四物桔梗汤开提之。伤酒热积,用琼玉膏滋润之。色欲过度,肾水不升,用八味丸蒸动之。
上半日咳多,火在阳分,宜白虎汤。下半日咳多,火在阴分,宜四物芩连汤。
久咳肺损肺痿,痰中见血,潮热声微,人参养肺汤。血腥喘乏,钟乳补肺汤。久咳宜收涩者,人参清肺汤。如声音 不出,诃子散。
膏粱致咳,比湿热内蕴例治之。如色欲过度,元气虚损,又不可尽攻其痰,辛苦致咳,比风寒外束例治之。如外寒 裹其内热,须分寒热多少,以消息于表里兼治之法。
【律六条】
凡治咳不分外感内伤,虚实新久,袭用清凉药,少加疏散者,因仍苟且,贻患实深,良医所不为也。
凡治咳遇阴虚火盛,干燥少痰,及痰咯艰出者,妄用二陈汤,转劫其阴而生大患者,医之罪也。
凡咳而且利,上下交征,而罔顾其人中气者,十无一起。如此死者,医杀之也。此有肺热肾寒两证,水火不同,毋 论用凉用温,总以回护中气为主。
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咳久邪衰,其势不脱,方可涩之。误则伤肺,必至咳无休止,坐以待毙,医之罪 也。
凡属肺痿、肺痈之咳,误作虚劳,妄补阴血,转滞其痰,因致其人不救者,医之罪也。
凡咳而渐至气高汗渍,宜不俟喘急痰鸣,急补其本。若仍治标亡本,必至气脱卒亡,医之罪也。
【目录】卷五\咳嗽门【篇名】咳嗽门方属性:《金匮》治咳五方
桂苓五味甘草汤
茯苓 桂枝(去皮各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五味子 (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分三温服。
苓甘五味姜辛汤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 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半升,日三服。
茯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茯苓(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上 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半升,日三服。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
(本方加大黄名曰茯甘姜味辛夏仁黄汤。)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 升) 干姜 细辛(各三两) 半夏 杏仁(去皮尖各半升)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温服半升,日三服。
小青龙汤
(方见痰饮门。)
华盖散
麻黄(去根) 紫苏子(炒) 杏仁(去皮尖炒) 桑白皮(炒) 赤茯苓(去皮) 橘红(以上各 一钱) 甘草(五分) 水二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钱,去渣,不拘时服。
参苏饮
人参 苏叶 干葛 前胡 陈皮 枳壳 半夏 茯苓(各八分) 木香 桔梗 甘草(各五分) 水 二盏,姜五片,枣二枚,煎一盏,热服。
人参荆芥汤
陈皮 荆芥穗 人参 半夏 通草 麻黄 桔梗(各一钱) 杏仁 细辛 甘草(各五分) 水 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服。
三拗汤
生甘草 麻黄(不去节) 杏仁(去尖) 上 咀,二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若憎 寒恶风,取汗解,加桔梗、荆芥名五拗汤,治咽痛。
陈皮半夏汤
陈皮(半两) 半夏(制二钱半) 上为细末,作二服,水盏半,姜十片,煎七分,温服。
加减泻白散
桑白皮(钱半) 地骨皮 陈皮 青皮 桔梗 甘草(炙) 黄芩 知母(各七分) 上水二盏,
煎八分,食后温服。
水煮金花丸
南星 半夏(生各一两) 寒水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