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74-医门法律-第7页

病重治,重病轻治,颠倒误人,医之罪也。
凡医不能察识营卫受病,浅深虚实寒热先后之变,白首有如童稚,不足数也。
<目录>卷一\一明络脉之法<篇名>络脉论(附律一条)
属性:喻昌曰∶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经有十二,络亦有十二,络者兜络之义,即十二 经之外城也。复有胃之大络、脾之大络、及奇经之大络,则又外城之通界,皇华出入之总途也,故又曰络有十五焉。十 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自内而生出者,愈多则愈小,稍 大者在俞穴肌肉间,营气所主外廓,繇是出诸皮毛,方为小络,方为卫气所主。故外邪从卫而入,不遽入于营,亦以络 脉缠绊之也。至络中邪盛,则入于营矣。故曰∶络盛则入于经,以营行经脉之中故也。然风寒六淫外邪,无形易入,络 脉不能禁止,而盛则入于经矣。若营气自内所生诸病,为血为气,为痰饮,为积聚,种种有形,势不能出于络外。故经 盛入络,络盛返经,留连不已,是以有取于砭射,以决出其络中之邪。今医不用砭射,已不足与言至巧,而用药之际,
不加引经透络,功效羁迟,安得称为良工耶?至若三部九候,《内经》原有定位,王叔和以相络之故,大小二肠,候之于 上。心主之脉,候之于下,而不知络脉所主者外,所关者小,虽是系络表里相通,未可定其诊象。况水谷变化浊秽之府,
去膈上父母清阳之藏,重重脂膜遮蔽,其气迥不相通,岂可因外络连属,反谓右寸之清阳上浮者,为大肠脉,沉者为肺 脉。《经》所谓藏真高于肺者,乃藏真高于大肠矣,周身之治节,浑是大肠主之矣。左寸之浮者,为小肠脉,沉者为心脉。
水中污泥,反浮于莲花之上,有是理乎?夫心胞之脉,里撷乎心,代君主行事,正如宰相统摄政府,节当从左寸候之。
若分属右尺,与三焦同位,忽焉入阁办事,忽焉远窜遐荒,一日万几,舍樽俎而从事道路乎?切脉论中已定其诊,今再 论及,恐安常者不加深察耳。唯是经有十二,络有十五,《难经》以阳跷阴跷,脾之大络,共为十五络,遂为后世定名。
反遗《内经》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膈络肺。吃紧一段,后人不敢翻越人之案,遂谓当增为十六络。是十二经有四大 络矣,岂不冤乎?昌谓阳跷阴跷,二络之名原误,当是共指奇经为一大络也。盖十二经各有一络,共十二络矣。此外有 胃之一大络,繇胃下直贯膈肓,统络诸络脉于上。复有脾之一大络,繇脾外横贯胁腹,统络诸络脉于中。复有奇经之一 大络,繇奇经环贯诸经之络于周身上下。盖十二络以络其经,三大络以络其络也。《难经》原有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 之文,是则八奇经出于十二经脉之外,经脉不能拘之,不待言矣。昌尝推奇经之义,督脉督诸阳而行于背。任脉任诸阴 而行于前,不相络也。冲脉直冲于胸中。带脉横束于腰际,不相络也。阳跷阴跷,同起于足跟,一循外踝,一循内踝,
并行而斗其捷,全无相络之意。阳维阴维,一起于诸阳之会,一起于诸阴之交,名虽曰维,乃是阳自维其阳,阴自维其 阴,非交相维络也。设阳跷、阴跷,可言二络;则阳维阴维,更可言二络矣。督、任、冲、带,俱可共言八络矣。《难经》
又云奇经之脉,如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图,是则奇经明等之络,夫岂有江河大经之水,拟诸沟渠者哉?《难 经》又云∶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全是经盛入络,故溢蓄 止在于络,不能环溉诸经也。然则奇经共为一大络,夫复何疑。
\x【律一条】\x 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不学无术,急于求售,医之过也。甚有文过饰非,欺人欺天,甘与下鬼同趣 者,此宵人之尤,不足罪也。
\x附答《内经》十问\x 问逆春气则伤肝,夏为寒变,此何病也?曰∶寒变者,夏月得病之总名也。缘肝木弗荣,不能生其心火,至夏心火 当旺反衰,北方肾水得以上陵。其候掩抑而不光明,收引而不发露,得食则饱闷,偶事则狐疑,下利奔迫,惨然不乐。
甚者战栗如丧神守,证与启玄子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似同而实大异。盖彼所谓益火之源者,主君相二火而言,非用黄连,
即用桂、附。而此所谓益火之源者,全在发舒肝木之郁遏,与黄连、桂、附,绝不相干也。
问逆秋气则伤肺,冬为飧泄。与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有别否?曰∶伤风而飧泄,以风为主,风者东方木也。伤肺而 飧泄,以肺为主,肺者西方金也。其候各异,安得比而同之。风邪伤人,必入空窍,而空窍惟肠胃为最,风既居于肠胃,
其导引之机,如顺风扬帆,不俟脾之运化,食入即出,以故飧已即泄也。不知者以为脾虚完谷不化,如长夏洞泄寒中,
及冬月飧泄之泄,反以补脾刚燥之药,助风性之劲,有泄无已,每至束手无策。倘知从春令治之,用桂枝领风从肌表而 出,一二剂而可愈也。而秋月之伤肺,伤于肺之燥也,与秋伤于燥,冬生咳嗽,同是一病。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