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74-医门法律-第51页

取温冷服,谓热因寒用也。此用乌头、附子、人参,
一派温补,绝无发散之药,向非加以热服,亦胡繇而得汗耶?佩服!佩服!
\x《古今录验》续命汤\x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 桂 枝当 归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两) 芎 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
薄复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按∶此合 后三方,《金匮》取用之意,已发之于本条下。今细玩此方,细详其证,乃知痱即痹之别名也。风入而痹其荣卫,即身 体 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能转侧也。然荣卫有虚有实,虚者自内伤得之,实者自外感得之。此方 则治外感之痹其荣卫者,故以得小汗为贵。然已变越婢之制,而加芎、归养血,人参益气矣。其内伤而致荣卫之痹者,
于补气血药中,略加散风药为制,更可知矣。
\x《千金》三黄汤\x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二分) 黄 (二分) 黄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 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分字当作去 声读)。 按∶此方治风入荣卫肢节之间,扰乱既久,证显烦热恶寒不食,邪盛正虚可知。其用麻黄为君者,以麻黄能通 阳气而开痹也,故痹非得汗不开。然内虚当虑,须用参 以佐之。而虚复有寒热之不同,虚热则用黄芩,虚寒则加附子,
此仲景所以深取之也。
\x《近效》白术附子汤\x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 去皮脐) 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锉。每五钱,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服。 按∶此方治肾气空虚 之人,外风入肾,恰似乌洞之中,阴风惨惨,昼夜不息。风挟肾中浊阴之气,厥逆上攻,其头间重眩之苦,至极难耐。
兼以胃气亦虚,不知食味。故方中全不用风门药,但用附子暖其水藏,白术、甘草暖其土藏。水土一暖,则浊阴之气,
尽趋于下,而头苦重眩,及不知食味之证除矣。试观冬月井中水暖,土中气暖。其阴浊之气,且不能出于地,岂更能加 于天乎。制方之义,可谓精矣。此所以用之而获近效耶。
\x史国公浸酒方\x 治诸风五痹,左瘫右痪,口眼 斜,四肢疼痛。七十二般风,二十四般气,其效不可尽述。 当 归虎胫骨(酥油炙) 川羌活 川萆 防风(各二两) 秦艽(四两) 鳖甲(一两醋炙) 川牛膝(酒浸) 松 节晚蚕沙(炒各二两) 枸杞子(五两) 干茄根(八两饭上蒸熟) 苍耳子(四两炒捶碎) 上十三味,用无灰酒 一大坛,将绢袋盛药,悬于酒内,密封固。候十四日后,开坛取酒,取时不可面对坛口,恐药气冲人面目。每饮一盏,
勿令药力断绝。饮尽病痊,将药渣晒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温酒下,忌食动风辛热之物,此药可 以常服。 按∶治风治痹,药酒方亦不可少,此方平中之奇,功效颇着。后有增入白花蛇一条者,此又以肠胃试其毒,
吾所不取。
<目录>卷三\中风门<篇名>附痹证诸方属性:\x三痹汤\x 治血气凝滞,手足拘挛,风寒湿三痹。 人参 黄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生地黄 杜仲(姜汁炒)
川续断 防风 桂心 细辛 白茯苓 秦艽 川牛膝 川独活 甘草(各等分) 上水三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五 分,不拘时服。 按∶此用参 四物,一派补药内,加防风、秦艽以胜风湿,桂心以胜寒,细辛、独活以通肾气。
凡治三气袭虚而成痹患者,宜准诸此。
\x痹在上,用桂枝五物汤\x 黄 (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 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按∶此乃《金匮》治血痹之方也。血痹而用桂枝汤 加黄 ,以其风邪独胜,风性上行,故其痹在上也。其脉微涩,寸口关上小紧,紧处乃邪着之验也。然又曰寸口关上微,
尺中小紧,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此方主之。又可见风性善行,随其或上或下,一皆主以此方矣。
\x痹在臂,用十味锉散\x 原治中风血弱臂痛,连及筋骨,举动难支。 附子(炮) 黄 当归 白芍药(各一 钱) 川芎 防风 白术(各七分) 茯苓 肉桂(各五分) 熟地黄(酒洗焙干二钱)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
食后临卧服。按∶臂痛乃筋脉不舒。体盛者,可去其筋脉中之风,然既已血痹,所受风燥之累不浅,故取此方。养血之 中,加附子之力,通其阳气;而用防风,反佐黄 ,出其分肉腠理之风也。
\x痹在手足、风淫末疾,则用乌头粥\x 原治风寒湿,麻木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