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按∶名曰沉之沉字,应是强字。玩下文可知,当改之。(《医宗金鉴》)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少阴
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按∶阴肿大而虚之虚字,应改痛字。细玩自知。(《医宗金鉴》)
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子佳。
佳一作仁。(魏荔彤)
太阳病不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 ,汗出乃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
之,宜调胃承气汤。
脉法无停字,疑是沉滞不起,即下微字之义。微字即上停字之意,与微弱不同,微弱则不当复汗下也。
(《伤寒类方》)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
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按∶下利之下字,当是不字。若是下字,岂有上呕下利而用十枣汤峻剂攻之之理乎!惟其大便不利,
痞硬满痛,始属里病。小便不利,呕逆短气,始属饮病,乃可峻攻。发作之作字,当是热字,始与太阳阳邪
热饮之义相合。若无热汗出,乃少阴阴邪寒饮真武汤证也。且作字与上下句文义皆不相属,当改之。(《医宗金鉴》)
小青龙汤加减法内,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
噎古作KT ,按《内经》无噎字,疑即呃逆之轻者。(《伤寒类方》)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
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按∶四日复下之之字,当是利字。上文利未止,岂有复下之理乎?当改之。(《医宗金鉴》)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
必衄,宜桂枝汤。
按∶若头痛之若字,当是苦字。苦头痛方为必衄证。若是若字,则凡头痛皆能致衄矣,当改之。(《医宗金鉴》)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按∶下利之下字,当是不字。若是下字,岂有上吐下利,而犹以大柴胡汤下之者乎?当改之。(《医宗金鉴》)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
痉,强也。有作 者,传写之误也。(《伤寒分经》)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按∶自汗是阳明证,盗汗是少阳证,盗汗当是自汗,文义始属。(《医宗金鉴》)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
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但浮无余
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按∶续浮之浮字,当是弦字,始与小柴胡汤法之脉相合。若
是浮字,则上之浮既宜小柴胡汤,而下之浮又用麻黄汤,不自相矛盾耶?当改之。(《医宗金鉴》)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
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利,止后服。
按∶脉弦者生之弦字,当是滑字。弦为阴负之脉,岂有必生之理?惟滑脉为阳,始有生理。况滑者通也,
涩者塞也,凡物之理,未有不以通为生,而塞为死者。当改之。(《医宗金鉴》)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中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
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温温当是 。以呕之下当有阙文。(王宇泰)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
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按∶脉沉紧,当是脉沉弦。若是沉紧,是寒实在胸当吐之证也。惟脉沉弦,方与上文之义相属,始可与
小柴胡汤,当改之。(《医宗金鉴》)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
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
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按∶脉细当是脉沉细。观本条下文,脉沉亦在里也之亦字自知,当补之。脉虽沉紧之紧字,当是细字。
观本条上文并无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