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若内热口干。属肾经虚火。用加味地黄丸。如不应。用加减八味丸。余当随证治之。
耳脓即 耳。用红绵散麝香散。内服柴胡聪耳汤、通气散 俱可。如壮盛之人。积热上攻。脓水不住。则上二散不宜用。恐收敛太过也。用三黄散有效。
有一小儿患耳脓。经年屡月。服药不效。殊不知此肾疳也。用六味丸加桑螵蛸。服之即愈。
黄 丸方
黄 (一两) 沙苑蒺藜(炒) 羌活(各半两) 黑附子(大一个) 羯羊肾(一对焙干) 上为细末。
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食前。煨葱盐汤下。
柴胡聪耳汤
治耳中干耵。耳鸣致聋。
柴胡(三钱) 连翘(四钱) 水蛭(半钱炒另研) 虻虫(三个去翅足研) 麝香(少许研) 当归 身炙甘草 人参(各二钱) 上除另研外。以水二盏。姜三片。煎至一盏。少热下水蛭等末。再煎一二沸。
食少远热服。
透水散
川大黄(去粗皮) 山栀子(去皮) 蔓荆子(去白皮) 白茯苓(去皮) 益智子(去皮) 葳灵仙 (去芦头洗焙干) 白芷(各半两) 香墨(烧醋淬干细研) 麝香(研一钱) 茯神(去木半两) 川乌(二 两用河水浸半月切作片焙干用盐炒) 天麻(去苗) 仙灵脾叶(洗焙各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和如麦饭相 似。以真酥涂。杵臼捣万杵。如干旋入蜜令得所。和成剂。每服旋丸。如桐子大。用薄荷自然汁。同温酒。化 下两丸。如卒中风。涎涌昏塞。煎皂荚白矾汤。温化两丸。
虫入耳痛。将生姜擦猫鼻。其尿自出。取尿滴内。虫即出而愈。
有一人耳内不时作痛。痛而欲死。痛止如故。就诊于立斋先生。诊之六脉皆安。非疮也。话间痛忽作。
意度其有虫。令急取猫尿滴耳。果出一臭虫。遂不复痛。或用麻油滴之。则虫死难 出。或用炒芝麻枕之。则虫亦出。但不及猫尿之速也。
【目录】卷之五·先天要论(下)【篇名】消渴论属性: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逆调论云。心移热于肺。傅为膈消者是也。以白虎汤加人参治之。中消 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叔和云。口干饮水。多食肌肤瘦。成消中者是也。以调胃承气汤治之。
下消者。烦躁引饮。耳输焦干。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烦水易亏。此肾消也。六味丸治之。古人治三消之法。
详别如此。余又有一说焉。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其间摄养失宜。水火偏胜。津液枯槁。
以致龙雷之火上炎。熬煎既久。肠胃合消。五脏干燥。令人四肢瘦削。精神倦怠。故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 治肾为急。惟六味八味。及加减八味丸。随证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肾水。则渴自止矣。白虎与承气。皆非所治也。
娄全善云。肺病本于肾虚。肾虚则必寡于畏。妄行陵肺而移寒与之。故肺病消。仲景治渴而小便反多。用 八味丸补肾救肺。后人因名之曰肾消也。
总录谓不能食而渴者。末传中满。能食而渴者。必发脑疽背痈。盖不能食者。脾之病。脾主浇灌四旁。与胃 行其津液者也。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其间纵有能食者。亦是胃虚引谷自救。若概以寒凉泻火之 药。如白虎承气之类。则内热未除。中寒复生。能不未传鼓胀耶。惟七味白术散。人参生脉散之类。恣意多饮。
复以八味地黄丸。滋其化源。才是治法。及能食而渴发疽者。乃肥贵人膏粱之疾也。数食甘美而肥多。
故其上气转溢而为消渴。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其气 悍。能助燥热。经曰。治之以兰。消陈积也。亦不用寒 凉。及发痈疽者。何也。经曰。膏粱之变。饶生大疔。此之谓也。其肾消而亦有脑疽背痈者。盖肾主骨。脑 者髓之海。背者太阳经寒水所过之地。
水涸海竭。阴火上炎。安得不发而为痈疽。其疮甚而不溃。或赤水者是。甚则或黑或紫。火极似水之象。乃 肾水已竭不治。或峻补其阴。亦可救也。
或曰。人有服地黄汤而渴仍不止者。何也。曰此方士不能废其绳墨。而更其道也。盖心肺位近。宜制小其 服。肾肝位远。宜制大其服。如鬲消中消。可以前丸缓而治之。若下消已极。大渴大燥。须加减八味丸料一 升。内肉桂一两。水煎六七碗。恣意水冷冻饮料之。熟睡而渴病如失矣。处方之制。存乎人之通变耳。
或问曰。下消无水。用六味地黄丸。可以滋少阴之肾水矣。又加附子肉桂者何。盖因命门火衰。不能蒸腐 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故渴。至于肺亦无所禀。不能四布水精。并行 五经。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入膀胱。正谓饮一升溺一升。饮一斗溺一斗。试尝其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故 用附子肉桂之辛热。壮其少火。灶底加薪。枯笼蒸溽。稿禾得雨。生意维新。惟明者知之。昧者鲜不以为迂也。
昔汉武帝病渴。张仲景为处此方。至圣玄关。今犹可想。八味丸诚良方也。疮疽痊后。及将痊口渴甚者。舌黄 坚硬者。及未患先渴。或心烦燥渴。小便频数。或白浊阴痿。饮食少思。肌肤消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