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阳气微。
萦萦来似蛛丝细。却是体中阴气衰。脉如泻漆之绝者。疾人亡血更何疑。阳结蔼蔼如车盖。
阴结循竿亦象之。阳盛则促来一止。阴盛则结缓而迟。纵横逆顺宜审察。残贼灾怪要须知。
脉静人病内虚故。人安脉病曰行尸。右手气口当主气。主血人迎左其位。气口紧盛食必伤。
人迎紧盛风邪炽。数为在腑迟为脏。浮为在表沉在里。浮紧兼涩寒伤荣。脉浮而缓风伤卫。
脉浮大忌令人吐。欲下犹防虚且细。沉微气弱汗为难。三者要须常审记。阳加于阴有汗证。
左手沉微却应未。跗阳胃脉定死生。太溪肾脉为根蒂。脉来六至与七至。邪气渐深须用意。
浮大昼加并属阳。沉细夜加分阴位。九至以上来短促。状若涌泉无入气。更加悬绝渐无根。
命绝天真当死矣。病患三部脉调匀。大小浮沉迟速类。此是阴阳气已和。勿药自然应可喜。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篇名>伤寒死脉一首(同前)属性:伤寒死脉定难痊。阳病见阴端可怜。上气脉散为形损。耳聋浮涩命难全。谵言身热宜洪 大。
沉细而微寿不延。腹大泄利当微细。紧大而滑定归泉。吐衄若得沉细吉。浮大而牢叹逝川。
阴阳俱虚热不止。乍疏乍数命归天。如屋漏如雀啄来。如弹石去如解索。虾游鱼翔脉证乖。
转豆偃刀形候恶。下不至关阳气绝。上不至关阴气铄。代脉来时不用医。必定倾危难救药。
<目录>卷之三\经络第三<篇名>十二经本一脉属性:(一首集次见东垣医学发明) 中焦肺起脉之宗。出手大指之端冲。大肠即手起次指。上行环口交鼻里。胃经源又下鼻 交。
出足大指之端饶。脾脉就足指端上。注于心中少阴向。心经中之入掌循。手内端出小指行。
小肠从手小指起。上斜络于目内 。膀胱经就目内生。至足小指内侧停。肾脉动于小指下。
起注胸中过腹胯。心包出处又属胸。循手小指次指终。三焦向手次指侧。环走耳前目锐息。
胆家接生目锐傍。走足大指三毛间。足肝就起三毛际。注入肺中循不已。
<目录>卷之三\经络第三<篇名>奇经八脉属性:(一首集次见内经骨空论等篇) 督脉起自下极 。并于脊里上风府。过脑额鼻入龈交。为阳脉海都纲要。任脉起于中极 底。
上腹循喉承浆里。阴脉之海妊所谓。冲脉出胞循脊中。从腹会咽络口唇。女人成经为血室。
脉并少阴之肾经。与任督本于阴会。三脉并起而异行。阳跷起足之跟里。循外踝上入风池。
阴跷内踝循喉嗌。本足阴阳脉别支。诸阴交起阴维脉。发足少阳筑宾郗。诸阳会起阳维脉。
太阳之 金门是。带脉周回季胁间。会于维道足少阳。所谓奇经之八脉。维系诸经乃顺常。
<目录>卷之三\经络第三<篇名>十二经脉属性:(十二首集次见灵枢经脉论) 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 中行。肘臂寸口上鱼 际。
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属阳明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病喘与咳。
肺胀膨膨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所生病者为气嗽。喘渴烦心胸满结。 臂之内前 痛。
小便频数掌中热。气虚肩背痛而寒。气盛亦疼风汗出。欠伸少气不足息。遗失无度溺变别。
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连出合谷。两筋歧骨循臂肪。入肘外廉循 外。
肩端前廉柱骨傍。从肩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直上颈。斜贲颊前下齿当。
环出人中交左右。上侠鼻孔注迎香。此经气盛血亦盛。是动颈肿并齿痛。所生病者为鼻衄 。目黄口干喉痹生。大指次指难为用。肩前 外痛相仍。
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上入齿。还出侠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耳前发际至额 颅 。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络脾宫。直者缺盆下乳内。一支幽门循腹里。下行直合气冲中 。
遂由髀关抵膝膑。 跗中指内关同。一支下漆注三里。前出中指外间通。一支别走足跗指。
大指之端经尽已。此经多气复多血。是动欠伸面颜黑。凄凄恶寒畏见人。忽闻木音心震慑。
登高而歌弃衣走。甚则腹胀仍贲响。凡此诸疾皆 厥。所生病者为狂疟。湿温汗出鼻流血。
口唇胗又喉痹。膝膑疼痛腹胀结。气膺伏兔 外廉。足跗中指俱痛彻。有余消谷溺色黄。
不足身前寒振栗。胃房胀满食不消。气盛身前皆有热。
太阴脾起足大指。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踝前。上 循 经膝里。股内前廉入腹 中。
属脾络胃与膈通。侠喉连舌散舌下。支络从胃注心宫。此经气盛而血衰。是动其病气所为。
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体痛难移。腹胀善噫舌本强。得后与气决然衰。所生病者舌亦痛。
体重不食亦如之。烦心心下仍急痛。泄水溏瘕寒疟随。不卧强立股膝肿。疽发身黄大指痿。
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与小肠通。支者还从心系走。直上咽喉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