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源。泥标忘本。白首不痊。血病治血。气病治气。脏腑经
络。逐一点视。虚的施补。实的施泻。察色听声。勿差纤芥。属寒治寒。属热治热。属湿燥
火。细心分别。气微则逆。气甚则从。逆为正治。从乃反攻。从少从多。各观其事。其始则

。其终则异。必先岁气。毋伐天和。违时伐化。夭殃斯多。寒热温凉。用之远之。升降浮沉
。顺时为宜。厥逆厥顺。道理玄微。或有所假。不必拘之。在表治表。在里治里。汗下之间
。反掌生死。上制以缓。下制以急。缓急不分。无过受击。新病猛除。久病宽治。不久不新
。宽猛相济。求治之诚。必当自宝。毋得苟就。轻此至道。病不可治。必当速已。毋得容情
。启人之毁。凡此数条。圣师至训。洞然于胸。正行无问。
广陵丘克容先生曰。今医之专门于刘张者。率以发汗吐下施治。盖本诸张子和十形三疗
。若
曰风。寒。暑。湿。燥。火。内伤。外伤。内积。外积。视其中人。身之上若下。必三法之
可已。果子和之遗意欤。何其与内经仲景之言大不相似也。内经不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
则虚。又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邪盛而实当泻。三法或可已也。精夺而虚当补。将无他
治欤。第曰。木郁则达之。火郁则发之。土郁则夺之。金郁则泄之。水郁则折之。是亦发汗
吐下
之别称也。向使此无彼遏。果例用欤。仲景治外感。分六经。别腑脏。亦尝发汗吐下也。而
太阳有解肌。少阳则三禁。并病用刺法。岂无其故欤。子和亦曰。不读本草。焉知药性。又
曰。识病得法。工中之甲。仗三疗疗十形。又何必知药性求得法哉。岂子和真书亡于金源氏
之南迁。此特后人附会其说。而执迷妄意者。遂以卤莽之言为的确之论。甚至认虚为实。假
寒为燠。其于适事为故。与夫各安其气之说。略不加究。志古之士。独无憾焉。
夫医道之有内经以来。历代名医着述之藏有司者。至有元时得一百七十九家。二百九部
。一
千二百五十九卷。不为不多矣。然其要者宁几欤。惟七书而下。所可法者。如有宋成无己伤
寒明理论。金之刘守真原病式。元李明之内外伤辨。医学发明。活法机要。王好古此事难知
。罗谦甫卫生宝鉴。朱彦修局方发挥。及圣朝滑伯仁十四经发挥。徐用诚本草发挥。皆启七
书之精奥。为体用之本领云。



<目录>卷之一

<篇名>医学指南总诀二首

属性:(并出玉匮密钥)
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
甲。能穷素问。病受何气。便知用药当择何味。
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不通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经络明。认中标。运气
明。认得本。求中标。只取本。治千人。无一损。



<目录>卷之一\本草第一

<篇名>药本五味一首

属性:(集次见内经至真大论诸篇)
酸为木化气本温。能收能涩味肝经。苦因火化气终热。能燥能坚心脏丁。甘始土生气化
湿。
能开缓掺从脾行。辛自金生气带燥。能散润濡通肺窍。咸从水化气生寒。下走软坚足肾导。
淡之其为五行本。运用须知造化要。



<目录>卷之一\本草第一

<篇名>药性指掌九十首

属性:(集次见东垣珍珠囊 增六十三味。)
羌活苦温散表风。利支节排巨阳痈。更除新旧风寒湿。手足太阳表里通。升麻苦除阳明
风。引石膏能治齿疼。挟诸药行四经分。升阳气于至阴中。柴胡苦寒除胁疼。更安潮热往来生。
在脏调经内主血。在肌主气上行经。白芷辛温去面风。阳明经药引能通。治及痹疼肤燥痒。
止足阳明头痛攻。防风甘辛气本温。明晴亦疗脑门疼。以其气味能泄肺。以全体用治诸风。
当归甘辛头止血。身还养血润于中。稍能破血流而下。全用能调荣气充。独活苦甘风可除。
更安颈项自难舒。疗风寒湿痹痿足。肾经药引得斯欤。木香味苦气微温。和胃行肝气有功。
调和诸气为神妙。泻肺无斯治不中。槟榔苦辛气性温。滞气攻开又杀虫。坠诸药性若铁石。
治后重时如马奔。吴茱萸味苦辛热。除咽嗌塞寒气噎。脾胃停冷冷闭胸。心腹作痛而不歇。
藿香叶甘气本温。温中快气治心疼。开胃口能进饮食。止霍乱除呕逆攻。川芎气温味本辛。
上行头角清阳经。止头痛能行血室。养新生血有神灵。黄连味苦气寒沉。主治便 混杂红。
消痞泻心除目病。疗疮疡肿有深功。黄芩苦味枯飘者。泻肺除风热在肌。坚者大肠除热用。
膀胱得助化源宜。大黄味苦气寒沉。瘀血消之结热分。夺土涤肠通郁滞。令名因是号将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