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曰刚痉。若柔痉则为湿热相兼,《经》谓湿热大筋短,小筋长,又谓肺移热
于肾,传为柔痉。注云∶柔谓筋柔无力,痉谓骨强不随。则仲景所谓柔者,岂非小
筋得湿而弛长,所谓项背强反张者,岂非大筋得热而强直乎?后人乃以无
汗为表实,有汗为表虚,而用姜附温热等剂,宁不增大筋之热欤?其说虽未
尽合仲景之意,亦自可取。
《医宗金鉴》云∶六经皆有痉,身背属太阳,凡项背强急,脊腰反张,髀不可以
前曲, 如结者,太阳也。身前属阳明,头面动摇,口噤齿 ,缺盆纽痛,肘膝相
构,阳明也。身侧属少阳,口眼 斜,手足搐搦,两胁拘急,半身不遂,少阳
也。至若腹内拘急,因吐利后而四肢挛急,非太阴乎?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脚挛不
能行,背曲不能伸意。)俯而不能仰者,非少阴乎?睾丸上升,少腹里急,囊缩舌卷,非厥
阴乎?按《经》言,足少阴之筋,主痫螈及痉,在外者(外,背也,肾筋之行于背者)不能俯,
在内者(内,身前也,肾筋之行于身前者)不能仰。又曰∶肾脉为病,脊强反折,
然则反张亦属
肾痉,(不独太阳为然矣。)不独能俯不能仰也。仲景谓∶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又
谓∶寒湿相搏,发汗已,其脉如蛇,(柔曲而不弦直。)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从《金鉴》订定。)
治法∶火盛血虚者,当归、芍药、生地、红花、黄连、钩藤钩。兼气虚加人参,
兼痰加竹沥。金衰木旺,(壮火食气也。)先用泻青丸(见中风),后用异功散(见气)。独
肝火旺者,先用加味小柴胡汤,(见寒热。)次用四物汤(见血)。加柴胡、丹皮、山栀。郁热
用加味逍遥散(见郁)。若脾土受克,补中益气(见气)加芍药、山栀。脾土湿热,三一承气
汤(见大便不通)。肾虚,六味丸(见虚损)。太阴寒湿凝结腹痛,桂枝加芍药防己防风汤。手足
厥逆,附子散、桂心白术汤。



<目录>卷之三・杂症

<篇名>汗

属性: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
汗。而所以外泄,则火之所蒸发也。火属心,故谓汗为心之液。火盛者,虽表固亦
出;不盛者,必表疏乃出。自汗者,非因发表而汗自出也,其出无时,火退乃
已。伤风伤寒,皆热蒸汗出,中暑病湿亦然。五志过极则生火,亦汗出。(如惊则心神浮
动飞越,汗随出可见。)劳动则生火,饮食则长气,(《经》云∶食入于阴,长气于阳。
气属于阳,气有
余便是火也。)房事则精泄于下,火散于上,故皆汗出。火在里,则汗随脏腑出;火
在表,则汗从经脉出。(如太阳伤风,热在皮肤,则翕翕汗出,乃肌表之汗也。阳明
胃实,则蒸蒸汗出,乃
胃府之汗也。翕翕、蒸蒸皆热貌,翕字为合羽,其身如合羽所覆,扪之自温;蒸蒸则如炊
笼腾越,扪之热气透手也。)
春夏气浮,汗出肌肤。秋冬气沉,汗出骨髓,故筋骨之疾宜汗者,当于冬至后发之。
自汗,旧云表虚,然不可概论。如伤寒其始无汗,后传阳明即自汗,岂前者表实,
后者表虚乎?(前之无汗,则阴邪凝固使然,无论其人平素表实无汗,即表虚亦无汗。
后传阳明,热盛蒸越,无
论其人平素表虚有汗,即表实亦有汗。问∶太阳伤风有汗,用桂枝汤,非表虚乎?曰;
伤风有汗,有汗则表疏,故
谓之虚。是因有汗而表虚,非因表虚而有汗也。因表虚而有汗,则重实表;因有汗而表虚,
则重散热。其用桂枝,
是发散风邪,非固表也,固表乃其兼能耳。)有实火,有虚火,阳虚,(即东垣补中益气证。)
阴虚,(即血
虚。)肾阳虚,肾阴虚,皆发热,皆虚火也。火炎则身温汗热而肤涩,阳虚则身凉汗冷
而肤滑。(阳衰则卫气不固,又阳虚则不能内守,而易于浮越也。然亦有热极而反出冷汗者,
盖热聚于内,肌肤反
冷,肤冷故汗亦冷也。或汗过多,阳从汗脱所致。然热甚汗多而脱者,其汗必先热,后
乃冷耳。丹溪谓热极反汗冷,乃
火盛兼水化,其说牵强。)盗汗者,寤时无汗,寐时汗出,如盗乘人睡熟而出也。人寤则气
行于阳,寐则气行于阴。若其人表阳虚者,遇寐而气行于里之时,则表更失所护而
益疏,即使内火不盛,而阳气团聚于里,与其微火相触发,亦必汗出。若内火素盛,
两阳相搏,阴液被扰,虽表固者,亦必溃围而出矣。(其人阴虚尤易动。)及其醒觉,则阳
气还出于表,而汗自止。伤寒之盗汗亦然,盖邪在半表半里时,寤则气挟邪还于表,
阴得安静不扰,故无汗;寐则气挟邪入于里,阴被扰而不宁,故汗出也。(丹溪谓杂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