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既下,脉宜浮,是汗解兆也。今不汗而脉复沉,余邪复入胃也,
宜更下之。
更下后脉再浮,仍当汗解,宜白虎汤。
下后病愈数日复发热,此非关饮食劳役,勿归咎于病患也。此余邪匿而复发,
必然之理,再少下之即愈,勿用大剂也。
下后身反加热。下后当身凉,今反加热,此结开而气通,郁阳伸越也。即如炉
中伏火,拨开虽焰,不久自熄。此与下后脉反数义同。若无下证,而妄下之过早者,
其发热乃病势,原当逐渐发热,非因误用承气更加发热也。日后邪气传胃,有下证
者,宜更下之。
下后脉反数,应下失下,口燥舌干而渴,身热反减,四肢时厥,欲得近火拥被,
此阳气壅伏也。既下矣,厥回不冷,脉大而加数,舌亦不干渴,此里邪去,阳气暴
伸也,宜柴胡清燥汤∶柴胡、黄芩、陈皮、甘草,去花粉,去知母,加葛根,随其
性而升泄之。
下后数日,舌上复生胎刺,邪未尽也,再下之。胎刺未去,然已软,但热渴未
除,更下之。胎刺既去,日后又热,仍宜下之。其中或缓或急,或轻剂或重剂,或
兼用柴胡清燥汤、犀角地黄汤,至投承气汤,或宜多与,或宜少与,宜临证斟酌。
下后病全愈,但腹中有块,按之痛,气时不利,常作蛙声,此邪气尽而宿结未
除也。不可攻,徒损无益,待胃气平复,自能润下。(或滋阴,下润自通。能食者,新致则陈
自推。)
下后腹满去,思食知味,而热未除,脉近浮,此表尚有余邪也,当得汗解。如
不汗,以柴胡清燥汤和之。复不得汗者,以渐而解也,勿苛求其汗。
战汗后复下后,越数日腹痛不止,欲作滞下也。勿论已见病未见病,宜芍药汤∶
白芍、当归、(各一钱)。槟榔(二钱)、浓朴(一钱)、甘草(七分)、里急后重加大黄(三钱)、红积倍白芍,
白积倍槟榔。
下后自汗不止。(详自汗下。)下后盗汗。(详盗汗下。)
下后斑渐出。(详发斑下。)下后斑出,复下斑反隐。(详发斑下。)
下后或数下亡阴。瘟病有宜下者,不得已数下之,致两目涩,舌枯干,津不到
咽,唇口燥裂,由其人素多火而阴亏,今重亡津液,宜清燥养荣汤∶知母、花粉、
当归身、白芍、陈皮、地黄汁、甘草,灯心煎服。如热渴未除,里证仍在,宜承气
养荣汤∶知母、当归、白芍药、生地、大黄、枳实、浓朴,姜煎服。如表有余热,
宜柴胡养荣汤∶黄芩、陈皮、柴胡、甘草、当归、白芍、生地、知母、花粉,姜、
枣煎服。如痰涎涌甚,胸膈不清,宜贝母养荣汤∶知母、花粉、栝蒌仁、贝母、橘
红、白芍、当归、苏子,姜煎服。(忌参、术。)
下后余热不能顿除,以膜原之邪未尽,传胃故也。当宽缓两日,以柴胡清燥汤
缓剂调理。
下后反痞。下后痞应去,而反痞者,虚也。其人素弱,或新病初起,脾失健运
故也。再用行气药则非矣,宜参附养荣汤∶当归、白芍、人参、炒干姜、(各一钱。)生
地黄(三钱)、炮附子(七分)。若果是虚,一服必愈。虚实宜辨,表虽微热,脉不甚数,口不
渴者,是虚痞。若潮热口渴,脉数者,是实痞,实痞宜再下之,用此则大害。
下后反呕。下后呕宜去而反呕,此胃气虚寒,少食便吞酸,宜半夏藿香汤,一
服呕止。半夏(一钱半)、藿香、炮姜、陈皮、白茯苓、白术(各一钱)、甘草(五分),姜煎服。
下后脉浮,宜汗不得汗。(见夺液不得汗条。)
下后夺气不语。下后气血俱虚,神思不清,惟向里睡,似寐非寐,似寤非寤,
呼之不应,此正气夺也。与其服药不当,莫如静守。宜人参养荣汤补之,能食者自
然虚回,前证自愈。设不食者,病转加,法当峻补。



<目录>卷之二・杂症\瘟疫病论

<篇名>瘟病兼证论

属性:吐蛔,此胃热也,必非脏寒。乌梅丸、理中汤万不可用,但用调胃承气,蛔自愈。
蓄血。疫久失下,血为热搏,败为紫黑,溢于肠胃,漱水不咽,小便利,大便
黑,是其候也。宜桃仁承气汤∶大黄、芒硝、桃仁、当归、芍药、丹皮。服此药热
除为愈。若余热尚存者,宜犀角地黄汤∶地黄(五钱,捣烂加水绞汁,其渣入锅煎)、白芍(一钱半)、
丹皮(一钱)、犀角(一钱)、同地黄汁服。
发黄。疫邪传里,移热下焦,小便不利,邪无输泄,经气郁滞而发黄,身目如
金,宜茵陈汤∶菌陈(一钱)、山栀(二钱)、大黄(五钱)、姜煎服。
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筋惕肉 ,肢体振战,目睛不了了,皆为耽搁失下,或
用缓药 迟之故,此元神将脱也。补之则毒甚,攻之则气已虚,危证也。不得已,
勉用黄龙汤∶大黄、浓朴、枳实、芒硝、人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