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小异,酌轻重用之。无汗表实,三圣散;有汗里实,巴矾丸,皆吐药也。若见口
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肺绝),此为脱症,不治。然五症不全见者,
速灸脐下(气海穴),服参 膏,亦有生者。切忌苏合、牛黄等丸。(牛黄丸见中风。)发直吐沫,
摇头上撺,面赤如 或赤黑,汗缀如珠,皆不治。诸中,或未苏或已苏,或初病或
久病,忽吐出紫红色者,死。卒中,眼上戴不能视者,灸第二第五椎骨上各七壮,
一齐下火,炷如半枣核大。涎涎潮卒,则当扶入暖室中正坐,沃醋炭火
内,当面熏之,气入鼻内良久,涎之聚于心者,自收归旧处,立苏。不可令吃一滴
汤水,恐涎系于心络,不能去,必成废人。
卒仆,六脉多沉伏,(邪滞于里,气不外达也。)亦有洪盛者,(暴仆时多沉伏,苏醒时即转洪盛矣。)
浮缓吉,坚大急疾凶。浮进为寒。虚大为暑,不当暑(言非暑月)。则为虚浮涩,为
湿。浮大为风。浮数无力亦为风。微而数,沉而迟,皆气中。风应人迎,气应气口,
洪数为火,滑为痰。更当察时月气候,及其人之起居饮食,参以显证,以定病之主名。



<目录>卷之一・杂症

<篇名>中风

属性:其证卒然仆倒,昏迷不醒,痰涎壅塞,咽喉作声。或口眼 斜,四肢瘫痪,或半身不遂,或口噤舌强,喑不能言。(卒
倒者中脏,重证。不倒者中血脉等,轻证。详下。)风有外
风,有内风。内风者,即人身中之气也。(《经》曰∶人身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又气有余便是火,
火气之标疾如风也。又肝属风。)外风由于外感,内风由于内伤,此证有纯是内伤者,有内伤
兼外风者,从无纯只外风者。若单只感冒外风,不过为头疼发热,自汗等轻证。如
仲景《伤寒论》所云而已。乌有昏迷卒倒,濒于死亡,如前所举诸重证哉?(前项重证,皆
由内伤亏败而然。风若非寒,纵极狂暴,无令人昏倒之事。惟西北方寒风,令人冻僵仆倒则有之,然此即属
中寒,不名中风矣。)按王安道谓卒暴僵仆等证,昔人以为外中于风,及刘河间、李
东垣、朱丹溪出,所论始与昔人异。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主湿,(详下。)反以风
为虚象。盖三子以相类中风之病,混同立论,致使后人狐疑云云。后人祖其说,
咸以古人所言者为真中风,三子所论者为类中风。张景岳又谓∶三子所论,与外中
风邪无涉,固不可以中风名之,并不可以类中风名之,直名之为非风可耳。(瑶)按∶三子
所论,乃指内风立说,与外感之风对讲,内风、外风皆可云中,故予仍旧概以中风
名之,使人知有内风之义,非故与王、张诸公立异也。



<目录>卷之一・杂症\中风

<篇名>内伤兼外风证

属性:《灵枢经》云∶虚邪(即外风)。偏客于身半,(因其人半身血气空虚,故风邪偏客之。)其入深,
内居营卫,营卫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偏,谓半身枯,枯,废也。真气衰乃偏枯,
其非一外感即偏枯,可知。可见外感风寒,必无卒仆及偏废等证,惟内伤而后有。)身偏不用(不能运动也)。而痛,
(血气为邪滞故痛。)言不变,志不乱,(邪未入脏腑,神明不乱也。)病止在分(分肉)。腠(腠理)之间,巨针
取之。(刺经络以通其血脉。)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经》谓∶中风有四,
一曰偏枯,如木之根本未甚枯,而一边枝干先萎也,即上证。二曰风痱,即下证。三曰风 ,谓奄然忽不知人也,
即中脏证。四曰风痹,谓痹证因风所成者也,详痹门。)身无痛者,(病在里,故外不痛也。)四肢不收,(如瘫
痪是也。瘫者,坦也,筋脉弛纵,坦然不举也。痪者,涣也,血气散涣而无用也。较偏枯止病半
身者为甚矣。)志乱不甚,其言微知,(其言尚可晓也。)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
仲景谓∶中风络脉空虚,(经络之血气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邪滞故缓
也。缓,迟滞弛纵之意。)正气即急。(正被邪遣,故急迫也。如左被邪气凝滞,而寒则迫正气于右而热,故右之
筋脉缩急也。)正气引邪, 僻不遂。(即口眼 斜。)邪在于络(肌表浮络,)肌肤不仁。(麻木不知痛痒。)
邪在于经,即重不胜。(营分着邪,筋脉废而不用,则转动艰难,故重。或兼湿气也。)邪入于腑,即不
识人。(中腑必归胃,胃热蒸液成痰,由胃之大络入迷心窍,故不识人也。)邪入于脏,舌不能言,口吐涎。
(中脏必归心,舌者心之苗,心经痰滞,筋脉不灵,无以运舌,故舌强难言。心火上蒸,舌下廉泉穴开,故吐涎也。)
东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