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姜汤下。
\x清气化痰丸\x 顺气快脾,化痰消食。
半夏 南星(去皮脐) 皂角(切) 白矾 干姜(各四两)
上先将白矾等三味,用清水五碗,煎取水三碗。却入半夏二味,浸两日。再煮
至半夏、南星无白点为度,晒干。
青皮(去y) 陈皮 真苏子(炒) 萝卜子(炒、另研) 杏仁(去皮尖、炒、研) 葛根
神曲(炒) 麦 (炒焦) 山楂(去核) 香附(各二两)
上为末,蒸饼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临卧食后茶汤下。
\x丹溪保和丸\x(见第十七)
\x仲景泽泻汤\x(见第二十二)



<目录>卷五

<篇名>疟疾脉证第四十三

属性: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者折。
《素问》疟论曰∶夫 疟皆生于风,盖风属木而应春。弦是其本脉,生于风则象
风,故脉自弦。又疟之作也,邪正交争,或寒而热,热而寒。寒热往来,正邪出入,
枢主于中。经云∶少阳为枢。少阳亦应乎春,故脉亦当弦。弦而兼数,数为热,是
知疟之多热也。(多热多汗,宜小柴胡汤,或加知母、石膏、黄连之类。甚则渴欲冷冻饮料,脉数大者,
宜白虎汤之类。)弦而兼迟,迟为寒,是知疟之多寒也。(热少寒多,甚则厥冷呕逆,宜二陈、姜、桂、
柴胡、白术、草果之类,虽附子亦不妨用,但宜细审其证,则百发百中矣。)若代止而又散,乃正气虚脱,
不续不敛之象。邪盛正衰,定主凶折。(此属危殆之证。若欲用药,非大补气血如参 炙甘术附姜桂之
类,不能挽回于万一者。)



<目录>卷五\疟疾脉证第四十三

<篇名>附方

属性:\x仲景小柴胡汤\x 《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
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此半表半里,寒热往来
之药也。今用治疟之寒热往来者皆效。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 半夏(半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
前成四两半,加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
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
加桂枝三两,温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
\x仲景白虎汤\x(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 《伤寒论》云∶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
主之。又云∶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
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大抵表里皆热,在表多汗,非
闭郁之热;在里渴烦,非入腑坚实之热,转夏为秋之剂也。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目录>卷五

<篇名>泄泻脉证第四十四

属性:泄泻下利,沉小滑弱。实大浮洪,发热则恶。
泻痢见于下部,时时惟出,无论因之内外,总属伤阴耗里之虚证。沉小滑弱,
乃为相宜。(滑乃有余,似乎相反。然喜其有水液,而不因泻痢枯涸耳。大约宜五苓散、平胃散、
东垣升阳除湿汤、理中汤、五味子散、四神丸、七味白术散。痢则芍药汤、香连丸、益元散、败毒散、
东垣芍药黄芩汤、和剂真人养脏汤、金匮桃花汤、白头翁汤、和剂参苓白术散,俱当审寒热虚实
选用之。)若实大浮洪则恶矣。实大与虚反,浮洪与里反。邪盛正衰,不言可喻。再加发热,则阴
气弥伤,而里气弥耗,不至躁亡不已也。



<目录>卷五\泄泻脉证第四十四

<篇名>附方

属性:\x五苓散\x(见第十七)
\x平胃散\x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
噫气吞酸,面黄肌瘦,体倦节痛。常自利,常发霍乱、反胃等证。
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五斤) 陈皮(三斤二两,去白) 甘草(锉,炒,三十两) 浓朴(去粗皮、
姜制、炒,三斤二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枚,同煎七分,去滓温服。或去姜、枣带热服。空
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常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