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热药。
太阴,头不痛,身不热。少阴,有反发热而无头疼。厥阴,有头疼而无身热。
凡伤寒之症,不可骤用补益。
凡伤寒不思饮食,不可就用温补脾胃药。
凡伤寒腹痛,亦有热症,不可概用温暖药,当参脉症治之。
凡伤寒自利者,当看阴阳,不可便用止泻温补。
凡伤寒手足厥冷,当分热厥、冷厥。
凡伤寒若见吐蛔虫者,虽有大热,忌用寒凉。
凡服下药,另用盐炒麸皮于病人腹上款款熨之,使得热,则行而易通。
凡服药吐出不纳,须用姜汁半钟热饮,其吐即止。
凡伤寒发黄,用生姜周身擦之。若心胸□下结实、满闷、硬痛,用姜渣炒热,于患处熨之。若加□水,更 妙。
凡伤寒吐血不止,用韭汁磨京墨呷下。如无韭汁,鸡子清亦可。
凡伤寒热病,亢极不解,用黄连煎汤一盏,井中顿冷,浸于青布上,搭在胸中,徐徐易之,候热稍退即 除。
凡伤寒腹中痛甚,将河水一钟饮之,其痛稍可,属热,当用凉药清之,清之不已急用寒药下之。若饮 水愈加作痛,属寒,当用温药和之,和之不已,急用热药救之。
凡直中真寒阴症,或痛甚无脉,或吐泻脱元无脉,须用酒酿姜汁各半钟服之,脉来可治,脉不来者,
死。
凡直中阴经之直寒症,或腹中绞痛,或呕逆厥冷,或不省人事,或药不得入口,或六脉暴绝,将□白 三寸捣成饼,先用麝半分填于脐中,后放□饼在上,以火熨之,连易二三饼,稍醒,灌入姜汁,然后煎 服回阳急救汤,如不醒,再灸关元、气海,若得手足温和汗出者,生。
凡伤寒阴病,不论热与不热,不分脉之浮沈大小,但指下无力,或重按全无,便是阴病也。最为良法。
<目录>卷之一\伤寒治例三十七条<篇名>表症属性:表症者,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而脉浮者是也。然恶寒者,表症也,恶寒为表之虚,此属太阳,宜汗之。若 热多寒少,脉来微弱,或尺脉迟者,不可汗。?血下血者,不可汗也。坏病者,不可汗也。经水适来者,不 可汗也。风温者,不可汗也。湿温者,不可汗也。虚烦者,不可汗也。动气者,不可汗也。又有三阴病,不可 发汗,发汗则动经血。若太阴症脉浮者,宜微汗之。少阴症发热脉沈者,又宜麻黄附子细辛汤汗之。
<目录>卷之一\伤寒治例三十七条<篇名>里症属性:里症者,不恶寒,反恶热,潮热谵语,腹胀满,大便硬,脉沈而滑者是也。然恶热者,里症也,恶热为里之 实,此属阳明,宜下之。若脉浮者,不可下也。虚细者,不可下也。呕吐者,不可下也。不转矢气者,不可下 也。小便清者,不可下也。三阴,大约可温而不可下,然有积症,又当下也。如太阴腹满时痛,少阴口燥 咽干,或腹满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心下痛,此积症也。
<目录>卷之一\伤寒治例三十七条<篇名>表里俱见症属性:病人脉浮而大,即是表症当汗之。其人发热烦渴,小便志□,却当下。此是表里症俱见也,五苓散主 之。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即是里症,当下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发汗。此是 两症俱见,未可下,宜桂枝汤。
病人心下满,不欲食,大便硬,即是里症,当下之。其人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却当汗。此是两症俱见,
仲景所谓半表半里,小柴胡汤主之。
<目录>卷之一\伤寒治例三十七条<篇名>无表里症属性:伤寒四五日,或十余日,无表症,无里症,俱用小柴胡汤,随症加减用之。
<目录>卷之一\伤寒治例三十七条<篇名>阳症属性:阳症者,即太阳、阳明、少阳也。初病发热头疼项强,以后唇焦口燥,烦渴喜冷,面色光彩,语言清亮,手 足温暖,爪甲红润,大便或闭或硬,小便或赤或□,脉来浮洪数大,此阶阳症之候也。其治或汗或和 或下可也。
<目录>卷之一\伤寒治例三十七条<篇名>阴症属性:阴症者,即直中太阴、少阴、厥阴之寒症也。初病无头疼,无身热,无口渴,就便恶寒或战栗,面如刀刮,
身体沈重,难以转侧,呕吐泻利,小便清白,蜷卧欲寐,手足厥冷,爪甲青面,面色惨黯而无光,脉来沈 涩而细小,此皆阴症之候也。其治或温或补可也。
<目录>卷之一\伤寒治例三十七条<篇名>阳毒属性:阳毒者,阳气独盛,阴气暴绝所致也。或阳症?服温热之药,或吐下后变成阳毒。其人壮热发躁,或 狂走骂詈,妄见鬼神,或口吐脓血而发锦斑,或舌卷焦黑,鼻如□媒,或咽喉肿痛,下利黄赤,六脉洪 大而数。轻者阳毒升麻汤,重则青黛一物汤。
<目录>卷之一\伤寒治例三十七条<篇名>阴毒属性:阴毒者,阴气独盛,阳气暴绝所致也。或虚症?服寒凉之药或吐泻后变成阴毒。其人脐腹搅痛,身 如被杖,或四肢厥冷,六脉沈细微弱。阴毒甘草汤主之。
<目录>卷之二\伤寒诸证论<篇名>发热属性:发热者,怫怫然发于皮肤之间,熇熇然散而成热者是也。与潮热、寒热、烦躁之热不同。烦躁之热,热 在内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