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此三穴或一穴发肿,即为少腹疽。高
肿红活,疼痛牵背,易溃稠脓者易治;若漫肿坚硬,绵
溃腐烂,脓稀如水者难治。凡遇此证初起,急用艾灸肿
顶,七壮至三七壮,以痛痒通彻为度,宜服仙方活命饮
。气实之人,大渴便秘者,宜服内疏黄连汤通利之;老
弱之人,宜服内补十宣散,令其速溃,若溃迟恐透内膜
。外治法同痈疽肿疡、溃疡门。
方剂:仙方活命饮、内疏黄连汤(俱见肿疡门)
内补十宣散(见胸部〔其〕历痈)



<目录>外科卷下\腹部

<篇名>腹皮痈

属性:【方歌】腹皮痈生腹皮内,皮里膜外肿隐疼,腹痛不止脓成候,
证由膏梁郁火生。
【注】此证生于腹皮里膜外,无论左右,隐疼日久,后发痈肿
于皮外,右关脉见沈数而腹痛甚者,是其候也,由膏梁
火郁而成。初起壮实者,用双解贵金丸下之,虚弱者减
半,用之不应,再服半剂。凡下之后,腹痛不止,脓将
成也,急用托里透脓汤。溃后与痈疽溃疡门治法相同。
不可过用克伐之剂,若希图消散,过伤胃气,则肿不能
溃,溃不能敛,立见危亡矣。
方剂:双解贵金丸(见肿疡门)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



<目录>外科卷下\腹部

<篇名>缓疽

属性:【方歌】缓疽脾经气积凝,少腹旁生坚又疼,数月不溃生寒热,
食少削瘦效难成。
【注】此证由太阴脾经,气滞寒积而成。生于少腹之旁,坚硬
如石,不红不热,痛引腰腿,数月不溃;若兼食少削瘦
者属败证,但不可弃而不治。初宜服山甲内消散,不应
不可强消,徒损胃气,以十全大补汤加乌药、附子、胡
卢巴温补之,外用木香并熨之,兼用独头蒜捣烂,铺于
患上艾壮灸之,以知热为止,次日再灸,以或消或溃为
效。若溃后,即按痈疽溃疡门治法。
方剂:山甲内消散(见中脘疽)
十全大补汤(见溃疡门)
木香饼(见乳部乳中结核)



<目录>外科卷下\腋部

<篇名>腋痈

属性:【方歌】腋痈暴肿生腋间,肿硬{赤痛热寒,肝脾血热兼忿怒,
初宜清解溃补痊。
【注】此证一名夹肢痈,发于腋际,即俗名胳肢窝也,属肝脾
血热兼忿怒而成。初起暴肿{硬,色赤疼痛,身发寒热
,难消必欲作脓。初宜服柴胡清肝汤,外敷冲和膏;疼
痛日增,宜服透脓散加金银花、甘草节、桔梗;脓胀痛
者针之。已溃,内外治法俱按痈疽溃疡门。此证首尾忌
用寒凉。中年易愈,老弱之人难痊。
方剂:柴胡清肝汤(见头部鬓疽)
冲和膏、透脓散(见肿疡门)



<目录>外科卷下\腋部

<篇名>腋疽

属性:【方歌】腋疽初起若核形,肝恚脾忧气血凝,漫肿坚硬宜蒜灸,
日久红热溃先疼。
【注】此证一名米疽,又名疚疽。发于胳肢窝正中,初起之时
,其形如核。由肝、脾二经忧思恚怒,气结血滞而成。
漫肿坚硬,皮色如常,日久将溃,色红微热疼痛也。初
宜艾壮隔蒜片灸法,内服柴胡清肝汤加乌药消之;虚弱
之人,宜服香贝养荣汤,外用乌龙膏敷之。早治或有全
消者,迟则脓成,宜服托里透脓汤;脓胀痛者,针之;
脓出痛减,随患者虚实补之。其余内外治法,俱按痈疽
溃疡门。此证初终,内外治法,禁用寒凉。中年易愈,
衰老难痊。
方剂:隔蒜灸法(见首卷灸法)
柴胡清肝汤(见头部鬓疽)
香贝养荣汤(见项部上石疽)
乌龙膏(见肿疡门)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



<目录>外科卷下\腋部

<篇名>黯疔

属性:【方歌】黯疔藏于腋下生,肝脾火毒痒而疼,寒热拘急色紫黑,
急按疔门治即宁。
【注】此证生于腋下,由肝、脾二经火毒而成。坚硬势若钉头
,痒而且痛,寒热往来,四肢拘急,其色紫黑,烦躁作
呕,痛引半身,宜服麦灵丹。其次内外急按疔门治之即
愈。
方剂:麦灵丹(见肿疡门)



<目录>外科卷下\肋部

<篇名>肋疽

属性:【方歌】肋疽始发属肝经,火毒郁怒结肿形,紫痛梅李甚如碗,
急宜针砭免内攻。
【注】此证一名夹荧疽,生于肋条骨间,由肝经火毒郁怒结聚
而成。初如梅李,渐大如盅,色紫{痛,连及肩肘。患
在左,痛牵右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