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离故当急也。先汗后下,于法为顺,病仍不解,遽增昼夜 烦躁,亦是阴盛格阳之烦躁也,用茯苓四逆,抑阴以回阳。茯苓感太和之气化,伐水 邪而不伤阳,故以为君;人参生气于乌有之乡,通血脉于欲绝之际,故以为佐;人参 得姜、附,补气兼以益火;姜、附得茯苓,补阳兼以泻阴;调以甘草,比之四逆为稍 缓和,其相格故宜缓也。一去甘草,一加参芩,而缓急自别,仲景用方之妙如此。
@@@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 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注】
太阳表病,当汗不汗,先下之而愈,因复发其汗,以此表里俱虚,因虚其人致冒,理 必然也。冒家者,谓凡因病而昏冒者也。然冒家或有汗出自愈,其所以然者,非表里 俱虚,乃邪正皆衰,表里自和故也。得汗出而自愈者,和于表也;得下利而自愈者,
和于里也。得里未和,然后下之,宜调胃承气汤和之。由此推之,得表未和,然后汗 之,当以桂枝汤和之,自在言外矣。
【集注】
程知曰:冒者,神识不清,如有物为之冒蒙也。得汗出,表和而邪解矣。得表和而里 未和,然后下之,明不得以其冒而认为入里之邪,遂致妄下,亦不得以其冒而认为表 之未解,复妄用汗也。
汪琥曰:得里未和「里」字,诸注指二便言。窃思经文中既云然后下之,此专指大便 而言,若利小便,则不言下矣。其义可不辨而自明。
@@@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注】
凡病,谓不论中风、伤寒一切病也,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施治 得宜,自然愈矣。即或治未得宜,虽不见愈,亦不至变诸坏逆,则其邪正皆衰,可不 必施治,惟当静以俟之,诊其阴阳自和,必能自愈也。
【集注】
方有执曰:阴阳以脉言,而二便在其中。两者和,则血气无相胜负,故可必自愈。
程知曰:脉以左、右三部匀停为无病。故汗、吐、下后,阴阳和者、必自愈,不须过 治也。
@@@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 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 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 ?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 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注】
脉浮而紧,邪实也;按之反芤,正虚也;正虚邪实,邪与正争,故发战汗出而解也。
脉浮而数,邪未实也;按之不芤,正不虚也;正不虚,邪未实,邪不能与正争,故不 战汗出而解也。脉不芤,知不发战也;脉不浮,知不汗出也;脉自微,知曾经发汗。
若吐、若下、若亡血也,因内无津液,邪正俱衰,阴阳自和,故不发战不汗出而解也 。
@@@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
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注】
脉浮而数,按之无力,当发战、汗出而解,以其人本虚故也。脉浮而数,按之有力,
当不发战,但汗出而解,以其人本不虚故也。脉自微,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 血不发战、不汗出而解,以其人邪正皆衰,阴阳自和故也。伤寒三日,未经汗、吐、
下,亡血也,脉浮数而微,病人热减身和,此谓欲解;解以夜半者,阳病至阴时则和 也。盖浮、数、微三脉,虽均为可解之脉,然解之征,则不无别也。如脉浮,濈然汗 出,则邪还于表而解;脉数能食,则胃和而解;脉微,必大汗出而解者,以其未经汗 、吐、下,其人未虚,故均不发战,津液未伤,故汗大出而解也。
【集注】
方有执曰:三日,言遍三阳也。浮数,不传阴也。微,邪气衰也。夜半,阴尽阳生之 时也。濈然,和而汗出貌。能食,胃气回也。
@@@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 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注】
太阳病未解,当见未解之脉,今不见未解之脉,而阴阳脉俱停,三部沉伏不见;既三 部沉伏不见,则当见可死之证;而又不见可死之证,是欲作解之兆也。作解之兆,必 先见振栗汗出而始解者,乃邪正交争作汗故也。但作解之脉,不能久停,脉之将出,
必有其先。先者何?先于三部上下、阴阳、沉伏不见处求之也。若从寸脉阳部微微而 见者,则知病势向外,必先汗出而解;若从尺脉阴部微微而见者,则知病势向内,必 自下利而解;如不自下利,若欲下之以和里,宜调胃承气汤主之。由此推之,则可知 如不自汗出,若欲汗之以和表,宜麻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