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 炙草, 知母, 黄耆, 紫菀, 地骨皮, 半夏, 茯苓, 人参, 桂枝, 桔梗, 鳖甲, 天冬, 桑白皮也. <目录>卷四\杂病心法要诀<篇名>自汗盗汗总括属性:1.自汗表阳虚恶冷, 阳实蒸热汗津津, 盗汗阴虚分心肾, 心虚不固 火伤阴. 【注】无因汗出, 谓之自汗. 自汗谓表阳虚, 汗出则恶寒冷, 宜用后 方. 若蒸蒸发热, 汗出不恶寒, 则为里阳实, 宜以调胃承气汤下之. 睡则出, 觉则汗止, 谓之盗汗. 盗汗为阴虚, 当分心虚不固, 心火伤 阴也. 黄耆六一汤 玉屏风散 黄耆建中汤 2.自汗表虚黄耆草, 玉屏风散术耆防, 气虚加参阳虚附, 血虚黄耆 建中汤. 【注】黄耆六一汤, 即黄耆六钱, 甘草一钱也. 玉屏风散, 即黄耆, 白术, 防风也. 二方皆治表虚自汗, 若气虚加人参, 阳虚加附子可也 .若不恶寒不气少, 则为血虚, 不可用参, 附, 宜黄耆建中汤, 即小 建中汤加黄耆也. 方在伤寒门. 当归六黄汤 酸枣仁汤 3.盗汗心火下伤阴, 归耆二地柏连芩, 心虚酸枣芍归地, 知柏苓耆 五味参. 【注】当归六黄汤, 治心火伤阴盗汗, 即当归, 黄芩, 黄连, 黄柏, 生熟地黄也. 酸枣仁汤, 治心虚不固盗汗, 即酸枣仁, 当归 , 白芍, 生地, 知母, 黄柏, 茯苓, 黄耆, 五味子, 人参也. <目录>卷四\杂病心法要诀<篇名>失血总括属性:1.九窍出血名大衄, 鼻出鼻衄脑如泉, 耳目出血耳目衄, 肤出肌衄 齿牙宣, 内衄嗽涎脾唾肾, 咯心咳肺呕属肝, 精窍溺血膀胱淋, 便血 大肠吐胃间. 【注】九窍一齐出血, 名曰大衄. 鼻出血, 曰鼻衄. 鼻出血如泉, 曰 脑衄. 耳出血, 曰耳衄. 目出血, 曰目衄. 皮肤出血, 曰肌衄. 齿牙 出血, 曰齿衄, 又名牙宣. 此皆衄血随所患处而命名也. 若从口出则 为内衄. 内衄出血, 涎嗽出于脾, 唾出于肾, 咯出于心, 咳出于肺, 呕出于肝, 吐出于胃. 溺血从精窍而出, 淋血从膀胱而出. 呕吐之分 ,呕则有上逆漉漉之声, 吐则无声也. <目录>卷四\杂病心法要诀<篇名>失血死证属性:2.失血身凉脉小顺, 大疾身热卧难凶, 口鼻涌出而不止, 大下溃腐 命多倾. 【注】大疾, 脉大疾也. 卧难, 不能卧也. 大衄, 大下, 血出如涌泉 不止, 内溃腐尸之气, 则命倾也. <目录>卷四\杂病心法要诀<篇名>失血治法属性:3.阳乘阴热血妄行, 血犯气分不归经, 血病及腑渗入浊, 由来脏病 溢出清. 热伤失血宜清热, 劳伤理损自然平, 努即内伤初破逐, 久与 劳伤治法同. 【注】凡失血之证, 阳盛乘阴, 则血为热迫, 血不能安于脉中而妄行 气分, 不能回归经脉也. 若血病伤及于腑者, 则血渗入肠胃浊道, 上 从咽出, 下从二便而出也. 血病伤及于脏者, 则血溢出胸中清道, 上 从喉出, 下从精窍而出也. 失血脏于脏内, 行于脉中, 躯壳之中不可 得而见也, 非有损伤, 不能为病. 而损伤之道有三: 一曰热伤, 宜以 清热为主; 一曰劳伤, 宜以理损为主; 一日努伤, 初宜以破逐为主, 久亦宜以理损为主也. 犀角地黄汤 4.热伤一切失血病, 犀角地黄芍牡丹, 胸膈满痛加桃大, 热甚吐衄 入芩连, 因怒呕血柴栀炒, 唾血元参知柏煎, 咯加二冬嗽二母, 涎壅 促嗽郁金丸. 【注】热伤一切失血之病, 皆宜犀角地黄汤. 若胸膈满痛, 是为瘀血 ,加桃仁, 大黄. 若吐血热盛, 加黄芩, 黄连. 因怒致吐血及呕血者 ,加柴胡, 炒栀. 唾血加元参, 黄柏, 知母. 咯血加天冬, 麦冬. 嗽 血加知母, 贝母. 涎壅气促, 阵阵急嗽带出血者, 宜郁金丸, 方在后 . 加味救肺饮加郁金汤 5.劳伤吐血救肺饮, 嗽血加调郁金汤. 形衰无热气血弱, 人参养荣 加麦良. 【注】救肺饮, 即虚劳门之加味救肺饮, 加调郁金末也. 若气血虚弱 不见火象, 宜用人参养荣汤, 加麦门冬也. 芎归饮 6.饱食用力或持重, 努破脉络血归芎, 呕血漉漉声上逆, 跌扑堕打 有瘀行. 【注】饱食用力, 或因持重努伤脉络, 失血涌吐, 宜用芎归饮, 引血 归经. 及呕血跌扑堕打, 伤其脉络, 令人大吐者, 亦皆宜之. 其有瘀 血者, 或加大黄以下之, 或加桃仁, 红花以破之. 或加郁金, 黄酒以 行之. 参地煎 7.参地衄吐血不巳, 热随血减气随亡, 气虚人参为君主, 血热为君 生地黄. 【注】参地煎, 即人参, 生地黄也. 凡因热伤衄, 吐血不巳者, 则热 巳随血减, 然气亦随血亡也. 气虚甚者, 当倍人参为君. 血热者, 宜 倍生地为君. 时时煎服自止也. 泻肺丸 8.嗽血壅逆虚苏子, 积热痰黄泻肺丸, 蒌仁半贝金葶杏, 三黄惟大 有除添. 【注】嗽血痰壅气逆, 形气虚者, 苏子降气汤降之. 方见诸气门. 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