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霜凌雪, 偏受大寒之气, 故能除热邪留结, 率栀子通水源, 大黄以
调胃实, 令一身内外瘀热, 悉从小便而出, 腹满自减, 肠胃无伤, 乃
合引而竭之之法, 此阳明利水之圣剂也. 又曰: 仲景治阳明渴饮有四
法:本太阳转属者, 五苓散微发汗以散水气; 大烦燥渴小便自利者,
白虎加参清火而生津; 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 猪苓汤滋阴而利水; 小
便不利腹满者, 茵陈蒿汤以泄满, 今黄从小便出, 病情治法, 胸有成
竹矣. 每思仲景利小便必用气化之品, 通大便必用承气之品. 故小便
不利者, 必加茯苓, 甚者兼用猪苓, 因二苓为气化之品, 而小便由于
气化也. 兹小便不利, 不用二苓者何? 本论云: 阳明病, 汗出多而渴
者,不可与猪苓汤, 以汗多胃中燥, 猪苓汤复利小便故也. 斯知阳明
病汗出多而渴者, 不可用, 则汗不出而渴者, 津液先虚, 更不可用明
矣.此以推陈致新之茵陈, 佐以屈曲下行之柝子, 不用枳, 朴以承气
,与芒硝之峻利, 则大黄但可以润胃燥, 而大便之不遽行可知. 故必
一宿而腹始减, 黄从小便去而不由大肠去, 仲景立法神奇, 匪夷所思
耳.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篇名>小柴胡汤

属性: 治伤寒五, 六日, 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
饮食, 心烦喜呕, 口苦耳聋, 脉弦数者, 此是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证,
宜此汤以和解之.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 甘草 ( 炙 ) 三两 生
姜( 切 ) 三两 大枣 ( 擘 ) 十二枚,,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 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
,去半夏, 人参, 加栝蒌实. 若渴者, 去半夏加人参 , 栝蒌根. 若
腹中痛, 去黄芩加芍药. 若胁下痞硬, 去大枣加牡蛎. 若心下悸, 小
便不利者, 去黄芩加茯苓.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 参加桂枝, 温覆取微
似汗愈. 若咳者, 去人参, 大枣, 生姜, 加五味子, 干姜.
【集注】程应旄曰: 方以小柴胡名者, 取配乎少阳之义也. 至于制方
之旨及加减法, 则所云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 胃气因和尽之矣. 何则
?少阳脉循□肋, 在腹阳背阴两岐间, 在表之邪欲入里, 为里气所拒
,故寒往而热来. 表里相拒而留于岐分, 故胸□苦满. 神识以拒而昏
困,故嘿嘿. 木受邪则妨土, 故不欲食. 胆为阳木而居清道, 为邪所
郁,火无从泄, 逼炎心分, 故心烦. 清气郁而浊, 则成痰滞, 故喜呕
,呕则木火两舒, 故喜之也. 此则少阳定有之证, 其余或之云者, 以
少阳在人身为游部, 凡表里经络之罅, 皆能随其虚而见之, 不定之邪
也.据证俱是太阳经中所有者, 特以五, 六日上见, 故属之少阳, 半
表半里兼而有之, 方是小柴胡证. 方中以柴胡疏木, 使半表之邪得从
外宣, 黄芩清火, 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 半夏豁痰饮, 降里气之逆.
人参补久虚, 助生发之气. 甘草佐柴, 芩调和内外, 姜, 枣佐参, 夏
通达营卫, 相须相济, 使邪无内向而外解也. 至若烦而不呕者, 火成
燥实而逼胸, 故去人参, 半夏加栝蒌实也. 渴者, 燥已耗液而逼肺 ,
故去半夏加栝蒌根也. 腹中痛, 木气散入土中, 胃阳受困, 故去黄芩
以安土, 加白芍以戢木也. □下痞硬者, 邪既留则木气实, 故去大枣
之甘而泥, 加牡蛎之咸而软也. 心下悸, 小便不利者, 水邪侵乎心矣
,故去黄芩之苦而伐, 加茯苓之淡而渗也. 不渴身肌有微热者, 半表
之寒尚滞于肌, 故去人参加桂枝以解之也. 咳者, 半表之寒凑入于肺
,故去参, 枣加五味子, 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之; 虽肺寒不减黄芩, 恐
干姜助热也. 总之, 邪在少阳, 是表寒里热, 两郁不得升之, 故小柴
胡之治, 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篇名>大柴胡汤

属性: 治热结在内, 心下急呕不止, 郁郁微烦, 柴胡证仍
在者, 与大柴胡汤下之.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 大黄二两 
生姜五两 大枣 ( 擘 ) 十二升, 右八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 温服一升, 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