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属性: 治伤寒,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 及胸膈寒实痰水内结等证.
桔梗三分 贝母三分 巴豆 ( 去皮, 熬黑, 研如泥 ) 一分, 右杵二
味为末, 纳巴豆于臼中杵之, 以白饮合服. 强人一钱, 羸者减之. 病
在膈上必吐, 在膈下必痢. 不痢进热粥一杯, 痢过不止, 进冷粥一杯
.
【注】是方治寒实痰水结胸, 极峻之药也. 君以巴豆极辛极烈, 攻寒
逐水, 斩关夺门, 所到之处无不破也. 佐以贝母开胸之结. 使以桔梗
为之舟楫, 载巴豆搜逐胸邪. 膈上者必吐, 膈下者必痢, 使其邪悉尽
无余矣. 然惟知任毒以攻邪, 不量强羸, 鲜能善其后也, 故羸者减之
.不利进热粥, 利过进冷粥, 盖巴豆性热, 得热则行, 得冷则止. 不
用水而用粥者, 藉谷气以保胃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篇名>大黄黄连泻心汤

属性: 治伤寒表解, 心下痞, 按之不软, 其脉关上浮者.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右二味,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 须臾绞去滓, 分
温再服.
【注】痞硬虚邪而用大黄, 黄连, 能不起后人之疑耶? 仲景使人疑处
,正是妙处. 盖因后人未尝细玩, 不得其法, 皆煎而服之, 大悖其旨
矣.观乎用气薄之麻沸汤渍大黄, 黄连, 须臾去滓, 仅得其无形之气
,不重其有形之味, 是取其气味俱薄, 不大泻下. 虽曰攻痞, 而攻之
之妙义无穷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篇名>附子泻心汤

属性: 治伤寒表解, 心下痞, 恶寒汗出者.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 ( 炮去皮, 别煮汁 ) 一枚,
,右四味, 切三味,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 须臾绞去滓, 纳附子汁, 分
温再服.
【注】心下硬痛, 结胸也; 硬而不痛, 心下痞也. 恶寒而复汗出, 非
表不解, 乃表阳虚也. 故以大黄, 黄连, 黄芩泻痞之热, 附子温表之
阳,合内外而治之. 其妙在以麻沸汤渍三黄, 须臾绞去滓, 内别煮附
子汁, 义在泻痞之意轻, 扶阳之意重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篇名>甘草泻心汤

属性: 治伤寒中风, 医反下之, 其人不痢, 日数十行,
谷不化, 腹中雷鸣, 心下痞硬而满, 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
谓病不尽, 复下之, 其痞益甚, 止非结热, 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 故
使硬也.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干姜三两 半夏 ( 洗 ) 半升 大
枣( 擘 ) 十二枚, 右六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 取三
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
【注】毋论伤寒, 中风, 表未解, 总不可下, 医反下之, 因而成痞.
其人下痢日数十行, 水谷不化, 腹中雷鸣者, 误下胃中空虚也. 心下
痞硬而满, 干呕心烦不得安者, 乘虚客邪上逆也. 医见心下痞硬, 谓
下之不尽, 又复下之, 其痞益甚. 但此非结热之痞, 亦非寒结之痞.
乃乘胃空虚, 客气上逆, 阳陷阴凝之痞也. 方以甘草命名者, 取和缓
之意. 用甘草, 大枣之甘温, 补中缓急, 治痞之益甚. 半夏之辛, 破
客逆之上从. 芩, 连泻阳陷之痞热, 干姜散阴凝之痞寒. 缓急破逆,
泻痞寒热, 备乎其治矣.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篇名>生姜泻心汤

属性: 治伤寒汗出解后, 胃中不和, 心下痞硬, 干噫食
臭,胁下有水气, 腹中雷鸣下痢者.
甘草 ( 炙 ) 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半夏 ( 洗 ) 半升 黄芩
三两 黄连一两 生姜 ( 切 ) 四两 大枣 ( 擘 ) 十二枚, 右八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 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注】伤寒汗出之后, 余邪转属阳明, 心下痞满硬痛不大便者, 此其
人胃素燥热, 因而成实, 攻之可也. 今其人平素胃虚, 兼胁下有水气
,即不误下, 余热乘虚入里, 结成痞硬不痛, 胃虚不能消化水谷, 则
干噫食臭也. 胃中寒热不和, 则腹中雷鸣下利也. 名生姜泻心汤者,
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 生姜, 半夏散胁下之水气. 人参, 大枣补中
州之土虚. 干姜, 甘草以温里寒. 黄芩, 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