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补心气; 五味之酸, 以收
心气; 二冬之寒, 以清气分之火, 心气和而神自归矣. 当归之甘, 以
补心血; 丹参之寒, 以生心血; 元参之咸, 以清血中之火, 血足而神
自藏矣. 更加桔梗为舟楫, 远志为向导, 和诸药, 入心而安神明. 以
此养生, 则百体从令, 何有健忘怔忡, 津液干涸, 舌上生疮, 大便不
利之虞哉?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酸枣仁汤

属性: 治虚劳, 虚烦不得眠.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白茯苓二两 川芎二两, 右五味
,以水八升, 煮枣仁得六升, 纳药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
【集注】罗谦甫曰: 经云: 肝藏魂, 人卧则血归于肝. 又曰: 肝者,
罢极之本. 又曰: 阳气者, 烦劳则张. 罢极必伤肝, 烦劳则精绝. 肝
伤精绝, 则虚劳虚烦不得卧明矣. 枣仁酸平, 应少阳木化而治肝, 极
者宜收宜补, 用酸枣仁至二升, 以生心血, 养肝血, 所谓以酸收之,
以酸补之是也. 顾肝郁欲散, 散以川芎之辛散, 使辅枣仁通肝调荣,
又所谓以辛补之也. 肝急欲缓, 缓以甘草之甘缓, 使防川芎疏泄过急
,此所谓以土葆之也. 然终恐劳极则火发, 伤阴阳旺, 阳分不行于阴
,而仍不得眠, 故佐知母崇阴水以制火, 茯苓利阳水以平阴, 将水壮
而魂自宁, 火清而神且静矣. 此治虚劳肝极之神方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朱砂安神丸

属性: 治心神昏乱, 惊悸怔忡, 寤寐不安.
朱砂 ( 另研 )  黄连各半两 当归二钱 生地黄三钱 甘草二钱,
右为细末, 酒泡蒸饼丸如麻子大, 朱砂为衣. 每服三十丸, 卧时津液
下.
【集注】叶仲坚曰: 经云: 神气舍心, 精神毕具. 又曰: 心者生之本
,神之舍也. 且心为君主之官, 主不明, 则精气乱; 神太劳, 则魂魄
散,所以寤寐不安, 淫邪发梦. 轻则惊悸怔忡, 重则痴妄癫狂也. 朱
砂具光明之体, 色赤通心, 重能镇怯, 寒能胜热, 甘以生津, 抑阴火
之浮游, 以养上焦之元气, 为安神之第一品. 心若热, 配黄连之苦寒
,泻心热也, 更佐甘草之甘以泻之. 心主血, 用当归之甘温, 归心血
也,更佐地黄之寒以补之. 心血足则肝得所藏, 而魂自安, 心热解则
肺得其职, 而魄自宁也.
医宗金鉴 二十七卷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补中益气汤 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

属性:洪大, 心烦不安, 四肢困倦, 懒于言语, 无气以动, 动则气高而喘.
黄耆 人参 云术 炙甘草 陈皮 当归 升麻 柴胡, 右八味, 加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 水煎, 温服.
【集注】柯琴曰: 仲景有建中, 理中二法. 风木内干中气, 用甘草,
饴,枣, 培土以御木; 姜, 桂, 芍药, 平木而驱风, 故名曰建中. 寒
水内凝于中气, 用参, 术, 甘草, 补土以制水, 佐干姜而生土以御寒
,故名曰理中. 至若劳倦形衰, 气少阴虚而生内热者, 表证颇同外感
,惟李杲知其为劳倦伤脾, 谷气不胜阳气, 下陷阴中而发热, 制补中
益气之法. 谓风寒外伤其形, 为有余; 脾胃内伤其气, 为不足. 遵『
内经』劳者温之, 损者益之之义, 大忌苦寒之药, 选用甘温之品升其
阳,以达阳春升生之令. 凡脾胃一虚, 肺气先绝, 故用黄耆护皮毛而
闭腠理, 不令自汗. 元气不足, 懒言气喘, 人参以补之. 炙甘草之甘
,以泻心火而除烦, 补脾胃而生气. 此三味, 除烦热之圣药也. 佐白
术以健脾, 当归以和血. 气乱于胸, 清浊相干, 用陈皮以理之, 且以
散诸甘药之滞. 胃中清气下陷, 用升麻, 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 引
胃气以上腾, 复其本位, 便能升浮, 以行生长之令矣. 补中之剂, 得
发表之品而中自安; 益气之剂, 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培, 此用药有相须
之妙. 是方也, 用以补脾, 使地道卑而上行, 亦可以补心, 肺, 损其
肺者, 益其气, 损其心者, 调其营卫也. 亦可以补肝木, 郁则达之也
.惟不宜于肾, 阴虚于下者不宜升, 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凡李杲
治脾胃方, 俱是益气. 去当归, 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