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皮目□□,动而气短,皆脾经证也。
【集注】
李□曰:风属阳邪而气疏泄,形如醉人。言其面赤而四肢软也。风气内扰,故腹中烦
重。皮目,上下眼胞也。
@@@
脾死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注】
脾中风寒之邪,若脉见浮之大坚,失其和缓,按之状如覆杯,高章明洁,有力如摇,
乃脾藏之死脉也。
【集注】
李□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浮之大坚,则胃气绝,真藏脉见矣。覆杯则内空,洁
洁者,空而无有之象也。状如摇者,脉躁疾不宁,气将散也,故死。
@@@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
丸主之。
【按】
此条当在『腹满篇』中便难之下,必是错简在此。
【注】
趺阳胃脉也,若脉涩而不浮,脾阴虚也,则胃气亦不强,不堪下矣。今脉浮而涩,胃
阳实也,则为胃气强,脾阴亦虚也。脾阴虚不能为胃上输精气,水独下行,故小便数
也;胃气强,约束其脾,不化津液,故大便难也。以麻仁丸主之,养液润燥,清热通
幽,不敢恣行承气者,盖因脉涩终是虚邪也。
【集注】
徐彬曰:脾约病用丸不作汤者,取其缓以开结,不敢骤伤元气也。要知人至脾约,皆
因元气不充,津液不到所致耳。
李□曰:趺阳胃脉也。胃为水谷之海,浮为阳脉,故胃气强而能食,小便数则津液亡
,故脉涩。盖脾主为胃行津液,此以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输膀胱,致
小便数而大便坚也。麻子仁丸通幽润燥。



<目录>卷二\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篇名>麻子仁丸方

属性: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筋 枳实一筋 大黄一筋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右六味,末之;炼蜜为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以知为度。
@@@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
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干
姜苓术汤主之。
【按】
肾缺中风、中寒二条,必是简脱。
【注】
肾着者,谓肾为寒湿所伤,□而不行之为病也。肾受寒湿,故体重腰冷,如坐水中,
虽形如水肿之状。反不渴而小便自利,非水也,乃湿也。饮食如故,以病属下焦肾,
而不属中焦脾故也。询其所以得之之由,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伤之也,是以腰
下冷痛寒胜也。腹重,湿胜也。如带五千钱,形容重着之甚也。以甘姜苓术汤补土以
制水,散寒以渗湿也。
【集注】
尤怡曰:其病不在肾之中藏,而在肾之外府,故其治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
水也。



<目录>卷二\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篇名>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属性: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
肾死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注】
肾中风寒之邪,若见浮之极坚,按之乱动有如转丸,及下入尺中,通然乱动,皆肾死
真藏之脉也。
【集注】
程林曰:肾藏死,浮之坚,与『内经』辟辟如弹石曰肾死同意,皆坚之象也。按之则
乱如转丸,下入尺中者,此阴阳离决之状也,故死。以上真藏与『内经』互有异同。
总之脉无胃气,现于三部中,脉象形容不一也。
@@@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
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注】
三焦竭部者,谓三焦因虚竭而不各归其部,不相为用也。上焦受气于中焦,下焦生气
于中焦,互相为用则为和也。若中焦虚竭,不能消化水谷,谷气不受,则上焦不相为
用而失和也,失和则谷气郁而不宣,故善噫也。下焦虚竭,不能供升生之气于中焦,
则失和也。失和则肾气独沉,自不能禁,故前遗溺而后失便也。不须治,久则愈,在
善噫可也。若遗溺失便,未有不治能愈者,恐是错简。
【集注】
程林曰:竭虚也。『本经』云: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
,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上焦胃上口也,中焦脾也,脾善噫,脾不和
,则食息迫逆于胃口而为噫也。经云,膀胱不约为遗溺,因气不和则溲便不约。故遗
失而不能自禁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