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
,加细辛三分。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
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
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注】
风湿相搏,一身尽痛,法当从汗而解,而汗亦不可失其宜也。值雨淫湿盛之时,若发
其汗使大出,亦不能愈,以风气去,湿气在,故不愈。然治风湿者,必俟其天气晴明
发其汗,使微微似欲汗出者,则风湿皆去,病斯愈矣。
【集注】
徐彬曰:此言风湿当汗解,而不可过也。谓风湿相搏疼痛,原当汗解,值天阴雨,则
湿更甚,可汗无疑。而不愈何故?盖风性急可骤驱,湿性滞当渐解,汗大出则骤,风
去而湿不去,故不愈。若发之微,则出之缓,缓则风湿俱去矣。然则湿在人身,粘滞
难去,骤汗且不可,而况骤下乎?故前章曰下之死,此但云不愈,见用法不当,而非
误下比也。
@@@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
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详申脉证,以明其治也。谓此风湿之病,虽得之伤寒八、九日,而不呕不渴
,是无伤寒里病之证也。脉浮虚涩,是无伤寒表病之脉也。脉浮虚,表虚风也。涩者
,湿也。身体烦疼,风也。不能转侧,湿也。乃风湿相搏之身体疼痛,非伤寒骨节疼
痛也。与桂枝附子汤温散其风湿,从表而解也。若脉浮实者,则又当以麻黄加术汤,
大发其风湿也。如其人有是证,虽大便□,小便自利,而不议下者,以其非邪热入里
之□,乃风燥湿去之□。故仍以桂枝附子汤。去桂枝者,以大便坚,小便自利,不欲
其发汗,再夺津液也。加白术者,以身重□湿在肌分,用以佐附子逐水气于皮中也。
【集注】
程林曰:风淫所胜,则身烦疼,湿淫所胜,则身体难转侧。风湿相搏于荣卫之间,不
干于里,故不呕不渴也。脉浮为风,涩为湿,以其脉近于虚,故用桂枝附子汤温经以
散风湿。小便利者,大便必□,桂枝近于解肌,恐大汗故去之;白术能去肌湿,不妨
乎内,故加之。凡服方后有如虫、如醉、如冒等状者,皆药势将行使然。
周扬俊曰:伤寒至八、九日,亦云久矣。既不传经,复不入府者,因风湿持之也。所
现外证烦疼者,风也,不能转侧者,湿也,不呕不渴者,无里证也,其脉浮虚而涩,
正与相应。然后知风湿之邪,在肌肉而不在筋节,故以桂枝表之。不发热为阳气素虚
,故以附子逐湿,两相绾合,自不能留矣。



<目录>卷二\痉湿病⒙鲋げ⒅蔚诙

<篇名>桂枝附子汤方

属性:桂枝(去皮)四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三枚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
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目录>卷二\痉湿病⒙鲋げ⒅蔚诙

<篇名>白术附子汤方

属性:白术二两 附子(炮,去皮)一枚半 甘草(炙)一两 生姜(切)一两半 大枣(
擘)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
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
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注】
风湿相搏,身体烦疼重□,不能转侧者,湿胜风也。今掣痛不可屈伸,风胜湿也。掣
痛不可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皆风邪壅盛也。小便不利,
湿内蓄也。身微肿者,湿外搏也。以甘草附子汤微汗之,祛风为主,除湿次之也。此
上二条,皆详风湿之义,以明风湿之治也。



<目录>卷二\痉湿病⒙鲋げ⒅蔚诙

<篇名>甘草附子汤方

属性: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去皮)二枚 白术二两 桂枝(去皮)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
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方解】
甘草附子汤,即桂枝附子汤去姜、枣加白术。去姜、枣者,畏过散也。加白术者,燥
中湿也。日三服,初服一升,不得汗,则仍服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