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容傍一寸五分,乳直下,第二肋骨端,近腹处,是其穴
也。第二肋者,从下数至第二肋也。肋骨端者,在软肋骨末之端也。刺四分,肥人量
之。
(图)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
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语脉弦,五、六日□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按】
『图经』云:督脉大椎穴,在第一椎上陷中,可刺五分,留三呼,泄五吸。肺俞二穴
,在第三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可刺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泄,肥人可刺五分
。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可刺三分,留六呼。仲景太阳少阳
并病,乃合邪也,故刺大椎、肺俞、肝俞,亦合泄之法也。
(图)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按】
当灸之,仲景未言灸何穴。常器之云:当是足太阳鬲关二穴,专灸背恶寒。其穴在第
七椎下,两傍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可灸五壮。盖以太阳为少阴之表,故外灸
鬲关以温其表,内用附子以温其里也。
(图)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厥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灸少阴七壮。
【按】
灸少阴七壮,仲景未言灸何穴。常器之云:当灸少阴太溪二穴。经曰:肾之原出于太
溪,其穴在内踝后跟骨,动脉陷中。
(图)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按】
可刺,仲景未言可刺何穴。常器之云:可刺足少阴幽门、交信。郭壅曰:可灸。考幽
门二穴,在鸠尾下一寸,巨阙两傍各五分陷者中,治泻利脓血,刺五分灸五壮。交信
二穴,在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廉筋骨间,治泻利赤白,刺四分留五呼,灸三
壮。两说皆是。
(图)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按】
灸之,仲景未言当灸何穴。常器之云:灸太冲。郭雍云:灸太溪。此穴皆不治呕而汗
出,里急下利,惟幽门主治干哕,呕吐,里急,下利,亦当灸幽门为是。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按】
灸厥阴,仲景未言当灸可穴。常器之云:可灸太冲。以太冲二穴,为足厥阴之所注,
凡病诊太冲脉,可决人之生死。其穴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跗间陷者中,动脉应手,
是其穴也,灸三壮。
(图)
伤寒脉促,手足厥者 ,可灸之。
【按】
可灸之,仲景未言当灸何穴,常器之云:太冲穴。前条手足厥逆,灸太冲;此条亦手
足厥逆,亦当灸太冲。
2 <>清・吴谦等编・・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目录>卷二

<篇名>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属性:『伤寒论』论伤寒,『金匮要略』论杂病,乃仲景全书。『伤寒论』得成无已创注,
续者五十余家,故得昌明宇内;『金匮要略』人罕言之,虽有赵良、徐彬等注释,但
其文义古奥,系千载残编错简,颇多疑义,阙文亦复不少,承□袭谬,随文蔓衍,宜
后人视为迂远,束诸高阁。今于其失次者序之,残缺者补之,博采群书,详加注释,
俾二书并行于世,庶后之业医者,不为俗说所误,知仲景能治伤寒,未尝不能治杂证
也。



<目录>卷二

<篇名>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属性:@@@
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M难,不越三条。一者,
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
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
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府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
,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
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
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
【按】
此篇乃一书之纲领,前人误编为次篇,先后失序,今冠于首,以统大意。
【注】
五常者,五行也。五行之气--风、暑、湿、燥、寒、也;五行之味--酸、苦、甘
、辛、咸也。夫人禀此而有其形,则藏府日与气味相通,不曰五气,而曰风气者,该
他气而言也。盖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