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承上条而详辨之,以出其证也。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厥回利止,其热若退,
为欲愈也。若厥回利止,其热不退,而反汗出者,是厥阴病。从阳化热,其邪上循本
经之脉,故咽喉痛痹也。若厥回发热,无汗利不止者,是厥阴邪热。因利下迫,伤及
脉中之血,故必便脓血也。便脓血者,其喉不痹,谓热邪下利,而不复上病咽痛也。
可知下利止,其喉为痹者,谓热邪已上,病咽痛,即不复病下利也。
【集注】
喻昌曰:先厥后热下利止,其病为欲愈矣。乃反汗出咽中痛,是热邪有余,上攻咽喉
而为痹也。既发热虽无汗,为其阳已回,所以利亦必自止,若不止,则无汗明系邪不
外出,热郁在里,必主便脓血也。便脓血者,其喉不痹,见热邪在里,即不复在表,
在下,即不复在上也。
汪琥曰:咽中痛者,此热伤上焦气分也。痹者,闭也。咽中痛甚,其喉必闭而不通,
以厥阴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故也。无汗利不止,便脓血者,此热伤下焦血分也,
热邪注下,则不干上,故曰:其喉不痹。
@@@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注】
厥阴下利脉数,热利也。若热微汗出,知邪微欲解,下利必自止,故令自愈也。设脉
复紧,为表邪犹盛,未能解也。
【集注】
成无己曰:下利,阴病也。脉数,阳脉也。阴病见阳脉者生,微热汗出,阳气得通也
,利必自愈。诸紧为寒,设复脉紧,寒邪犹盛,故云:未解。
沈明宗曰:数条乃指厥而下利便脓血者。或见实大、浮数、微弱、沉涩、弦紧、洪长
诸脉,当分虚、实、寒、热,即知欲愈未愈,真为察病之微旨也。
@@@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注】
厥阴下利,有大热而渴,脉强者,乃邪热俱盛也。今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是邪
热衰也,邪热既衰,故可令自愈也。
【集注】
方有执曰:微热,阳渐回也。渴,内燥未复也。脉弱,邪退也。令自愈,言不须治也

程知曰:下利以阳复邪微为愈,微热而渴,证已转阳,脉弱则邪气已退,故不治自愈
。若下利大热脉盛,又是逆候矣。
@@@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注】
此承上条互言,以详其变也。下利脉数而渴者,是内有热也,若身无热,其邪已衰,
亦可令自愈也。设下利脉数而渴,日久不差,虽无身热,必圊脓血,以内热伤阴故也

【集注】
方有执曰:脉数,与上文微热,互相发明。
程应旄曰:脉数而渴,阳胜阴矣,故亦令自愈。若不差,则阴虚热入,经所云脉数不
解,而下利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是也。
@@@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注】
厥阴热利,寸脉当沉数,今寸脉反浮数,是热在外而不在内也。尺中自涩者,是在外
之热不解,乘下利入里,伤及其阴,热与血瘀,必圊脓血也。
【集注】
喻昌曰:脉见浮数,若是邪还于表,则尺脉自知,今尺中自涩,乃热邪抟结于阴分,
虽寸口得阳脉,究竟阴邪必走下窍,而便脓血也。
汪琥曰:此条乃下利变脓血之候也。热利而得数脉非反也,得浮脉则为反矣。此条论
无治法,宜以仲景黄芩汤代之。
@@@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注】
此详申上条,下利圊脓血之证脉也。脉沉,主里,脉弦,主急。下重,后重也。下利
、脉沉弦,故里急后重也。凡下利之证,发热脉大者,是邪盛,为未止也。脉微弱数
者,是邪衰,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也。由此可知滞下脉大身热者,必死也。
【集注】
喻昌曰:下利而脉沉弦,主里急后重,成滞下之证,即今所称痢证也。脉大者,即沉
弦中之大,脉微弱数者,即沉弦中之微弱数也。
@@@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以出其治也。下利欲饮水者,热利下夺津液,求水以济干也。热利下重者,
热伤气滞,里急后重,便脓血也。二者皆以白头翁汤主之者,以其大苦大寒,寒能胜
热,苦能燥湿也。
【集注】
程知曰:按少阴自利而渴,亦有虚而引水自救者,犹当以小便之赤白,脉之迟数辨之
。此言热邪内结者也,热邪内结而致下重,故纯用苦寒以胜热而厚肠也。



<目录>卷二\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篇名>白头翁汤方

属性:白头翁三两 黄连(去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