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易之法,此云宜用,则证有轻重,在于临时酌量耳。
@@@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
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
协热便脓血也。
【注】
此承上条言畜血喜忘,热结而无表里证者,当下之义也。病人无表里证,是无太阳表
、阳明里证也,但发热而无恶寒,七、八日,虽脉浮数不可汗也。若屎□可下之,假
令已下,脉不浮而数不解,是表热去里热未去也。至六、七日又不大便,若不能消谷
善饥,是胃实热也,以大承气汤下之。今既能消谷善饥,是胃和合热,非胃邪合热,
故屎虽□色必黑,乃有瘀血热结之不大便也,宜用抵当汤下之。若脉数不解,不大便
□而下利不止,必有久瘀,协热腐化而便脓血也,则不宜用抵当汤下之矣。
【集注】
张璐曰:病虽七、八日,尚发热脉浮数,仍属太阳表证。因误下引邪内入,所以脉数
不解,内外合邪而见消谷善饥,谷入既多,反至六、七日不大便,且不烦渴,是知其
证非热结在胃,乃热结在血。以其表证误下,尚兼太阳随经之热未尽,故以抵当为至
当也。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又当随其下血与不下血而异治之,倘血分之热邪不除
,必协热而便脓血也。
@@@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
求之。
【注】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表有寒里有湿未解也。夫表寒里湿,郁而发黄
,自非热湿内瘀,郁而成黄者比,故不可下。惟当于表寒里湿中求其治法,宜发其表
寒,利其里湿可也。
【集注】
喻昌曰:伤寒发汗已,热邪解矣,何由反蒸身目为黄?所以然者,寒湿搏聚,适在躯
壳之里,故尔发黄也。里者,在内之通称,非谓寒湿深入在里,盖身目正属躯壳,与
藏府无关也。于寒湿中求之,求其寒湿中之治法也。
程应旄曰:其人素有湿邪在里,表寒虽经发汗,而其为里湿所持者,终在里而无从解
散也。发汗后之寒,与湿郁蒸为热,非实热也,故不可下。仍当于寒湿中,责其或浅
或深而治之可也。
@@@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注】
伤寒表邪未解,适遇其人阳明素有湿邪,热入里而与湿合,湿热蒸瘀,外薄肌表,身
必发黄也。若其人头有汗,小便不利,大便□,则或清、或下、或利小便,自可愈也
。今乃无汗小便利,是里之瘀热未深,表之郁遏犹甚,故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外发
其表,内逐其湿也。
【集注】
喻昌曰:伤寒之邪,得湿而不行,所以热瘀身中而发黄,设泥「里」字,岂有邪在里
而反治其表之理哉!
程应旄曰:凡伤寒瘀热在里者,由湿蒸而来,故身必发黄。此之瘀热未深,祗从表一
边开其郁滞,而散除湿热,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是其主也。
林澜曰:麻黄连轺一证,虽曰在里,必因邪气在表之时,有失解散,今虽发黄,犹宜
兼汗解以治之也。
汪琥曰:夫寒邪自外而来,若挟内湿瘀于经络之中,则郁而变热,故令其人身目发黄
也。此条乃是太阳经传来者,太阳伤寒,理宜用麻黄汤,只因邪传阳明,热瘀于里,
里非胃府,以阳明经居太阳之里,即『尚论篇』所云躯壳之里是也。惟其里有热,所
以方中用麻黄汤而去桂枝之辛热,更加赤小豆、姜、枣之甘辛,以祛散在表之寒湿,
复加连轺、生梓白皮之苦寒,以清解肌里之瘀热也。



<目录>卷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篇名>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属性:麻黄(去节)二两 赤小豆一升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生姜(切)二两 大枣
(擘)十二枚 甘草(炙)二两 生梓白皮(切)一升 连轺二两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
日则尽。
【方解】
湿热发黄无表里证,热盛者清之,小便不利者利之,里实者下之,表实者汗之,皆无
非为病求去路也。用麻黄汤以开其表,使黄从外而散。去桂枝者,避其热也;佐姜、
枣者,和其荣卫也;加连轺、梓皮以泻其热,赤小豆以利其湿,共成治表实发黄之效
也。连轺,即连翘根。无梓皮以茵陈代之。
【集解】
周扬俊曰:此亦两解表里法也,故用外汗之药,必兼渗湿之味。伤寒发黄者,必其人
太阴素有湿热,更兼寒邪未散,两邪相合,因而蒸郁为黄也。
@@@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