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利呕渴。心烦不得眠而咳嗽者。猪苓汤
。四肢厥逆。腹中痛。泄利下重而咳者。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停饮与表寒相合者。小青龙汤
。(仲景谓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是也。)停饮与里寒相合者。真武汤去芍药。
加五味子干姜细辛。(仲景谓四
肢沉重疼痛。小便如常。大便自利而咳是也。)有手足逆冷。(上过乎肘。下过乎膝。)脉沉
细而咳者。阴症也。四逆汤加五味子。有病伤寒咳嗽。喉中声如 。与独参汤一服而 声除。至
二三帖。咳嗽亦渐退。服二三斤。病始全。今人因右寸脉大。不知分别有力无力。妄投泻剂。死
者多矣。(大是豁大无伦。真空虚阴亡之象。若有余。其大必牢。内经五色奇咳论曰。五脏六
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又云。聚于胃关于肺之旨。乃风寒上袭之初咳症。故辛散温润清滋。使
上焦之邪表散。咳斯愈矣。若后之水气停饮。与夫阴寒厥逆致咳。非温通开合。宗仲景法加减不
可。若套以时派表剂。则速之咎矣。此论反复辨晰次第用药。深得仲景之旨。而于哮喘喉声如
之症。与独参大剂。诚千古之卓识。今之昧此义者。盖多多矣。本草人参有定喘之功能。惜读
者漫不经心而忽之也。况喘症之虚者。由元海无根。致肾气不纳。脉之滑大无伦。斯时重用独参
以回元海。犹虑鞭长莫及。何敢咳药为也。又岂可与凡庸以脉大辄投泻剂而死者。同日语耶。故
揭出以告读是篇者。)
\x十神汤\x
白芷(臣) 紫苏叶(君) 麻黄(佐) 陈皮(臣) 川芎(佐) 香附(臣)
升麻(使) 葛根(君) 赤芍(佐) 甘草(佐) 生姜(使) 葱白(使)
\x十味芎苏饮\x
前胡(佐) 葛根(君) 枳壳(佐) 桔梗(佐) 半夏(臣) 陈皮(佐)
桑皮(佐) 杏仁(臣) 川芎(臣) 紫苏(君) 生姜(使) 大枣(使)
准绳方无桑杏前胡。有柴胡苓草。
\x人参石膏汤\x
治伤寒咳嗽不已。心烦。及风热头疼。精神不利。昏愦。
人参(君) 石膏(臣) 半夏(臣) 栀子仁(佐) 黄芩(佐) 川芎(佐) 茯苓(
臣) 白术(君) 生姜(使) 作一服。
\x四逆散\x
甘草(炙君) 枳实(佐) 芍药(臣) 柴胡(佐)



<目录>卷七\西塘感症(中)

<篇名>感症变病

属性:有感症汗不透。余热在胃。咳嗽不止。养血凉血不效者。每用六味饮必应。盖热气逼伤胃阴
也。有挟虚感症。用参 等气分药而愈。愈后渐见干咳。乃余邪为胃气鼓动欲出也。若认作真虚
症。再投归脾生脉等剂。则重敛其火。渐伤阴分。而成弱者有之矣。宜养血凉血。顺其势而导之
。不可泥为补剂得力之后。寒凉伤中。畏而勿用也。有阳明症。宜汗不得汗。渐见咳嗽吐痰者。
此时取汗。益不可得。只投清润之剂。如二冬二母天花粉地骨皮之类。寒热未止者。小柴胡为主
。加入上药。久久痰清咳止。经络热邪。即从此解。虽终
不得汗。亦有渐愈之理。



<目录>卷七\西塘感症(中)

<篇名>感症变病

属性:凡伤寒汗出不彻。邪热结耳后一寸二三分。或耳下俱肿硬者。名曰发颐。此为遗热成毒之所致
也。宜速消散则可。若缓则成脓。又为害也。(竟有失于汗下。中宫伏热郁极。发为胃痈者。须
细审之。若漫不加意。懵然执伤寒之成法以治。鲜有不溃败者。)感症有三四日后即发痈者。有
一起便发者。治皆不外阳明一经。(初起亦有兼少阳者)有一种感症。被俗师混加汗下。以致诛
伐太过。气血大伤。究竟所感之邪。郁而不泄。发为痈肿。此时急为补正大剂。参 归术加熟地
两许以救之。庶可起发收功。若用连翘皂刺芩连等。去生便远。有肝肾大虚。发于至阴之处。道
路遥远。必煎剂送大填大补丸子方效。否则迁延时日。拖成弱症。终不救也。有一种火实之人。
所感又重。非大剂辛凉。及重用石膏不可。(甚者须加大黄)而医者过于小心。始则略为解
散。至三四日后。便用养阴之法。以致邪毒郁伏。发为痈肿。当急以清解透发之药消之。若作骑墙
之见。兼用固本等。则热邪为润药粘滞。不得透达。必成大害矣。慎之慎之。(固本等所以养胃。
今服养阴药既多。则胃中津液原不竭也。且遗毒既自经络而达肌表。自当因势利导之。)遗毒发
颐。用槐花四五两。微炒黄。乘热入酒二钟。煎十余沸。去滓热服。未成者。二三服。已成者。
一二服。胃弱者忌。又法。用生忍冬藤(即金银花藤)四五两。生甘草节一两。
先用水二碗。煎至一碗。再入酒一碗。煎十余滚,去渣饮之。渣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