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一二两救之。甚者加煨姜三片。如经攻里多者。轻则四君子加归芍。或补中益气
大剂与之。甚者竟用人参一两。附子三钱。煨姜三片。以发其汗。然后用四君归芍调理。如病患
素虚。又发表攻里之未当。六七日后。面黑大喘。舌卷直视。 语。舌滑而胎。脉软无力。按之
空虚者。以独参汤一两与之。(鼻梁尖上。涓涓如水。是其应也。)次用大剂疏肝益肾汤。汗大出
而解。如舌黑唇焦。大渴引饮。或兼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者。此必攻伐寒凉过多也。左归饮(不
用茯苓) 加归芍救之。(阴亏甚者。其脉沉细而数。此时胃气将绝。更当重加参 。)如遇粗
工发表攻里过当。真阴耗竭。燥结不出。将成败症者。一味养气补血。宿物自下。(至理名言。
读者宜细玩。轻者逍遥加熟地。或甘露饮。气虚者大剂补中益气汤。甚则竟用人参两许。熟地一
二两。)
\x四君子汤\x
人参(君) 白术(臣) 茯苓(佐) 甘草(使)
一方无甘草。有黄 。各等分。



<目录>卷七\西塘感症(中)

<篇名>感症变病

属性:有一种遇粗工攻伐过当。胃阴大伤者。浓煎六味饮与之。虚热者。合生脉散。中气虚者。六君
理中建中补中益气选用。



<目录>卷七\西塘感症(中)

<篇名>感症变病

属性:有一种不便而不食者。粗工必主便则邪去而膈清。才能思食。我独曰不然。必须养胃以助正
。助正以去邪。如养未到。邪不即去。不食不妨也。



<目录>卷七\西塘感症(中)

<篇名>感症变病

属性:有不能便而能食者。推陈致新。仓廪盈溢。自能通利。不便无忧。



<目录>卷七\西塘感症(中)

<篇名>感症变病

属性:心烦不安。身痛如束。或足冷耳聋。或咳或呕。乃是发 之候。升麻葛根汤。(脉弱者可加人参。
食少大便不实者。倍用白术。)血热者。犀角地黄汤。俱可入酒芩连桔梗连翘元参薄荷叶天花粉
之类。热甚者。(口干舌燥。黄胎。)合白虎汤。以 尽为度。脉伏心烦。谓之欲 。烦止神静。
肌肤中无隐隐之状。始为 尽。 已出而口干脉洪者。竹叶石膏汤化之。或配凉药一二味。生地
丹皮之属。洪而无力。兼体虚烦渴。本方加人参麦冬知母。令汗出自愈。呕者。大半夏汤加减。
脉洪数有力。心下硬痛。口干而胎色渐黄黑色。乃燥矢为患也。大承气汤或大柴胡汤。看微甚而
下之。更衣舌润为愈。如未可下。有潮热烦渴者。且与小柴胡去半夏。合解毒。加栝蒌根主之。
或加大青亦佳。(大青味苦。大寒之物也。解心胸热毒。治伤寒发赤 烦痛。)有内伤元气不足
之症。误作外感。虚火游行于外。亦发 。第脉虚大。倦怠。懒于言动。自汗。为异耳。(因气
血虚。亦身痛心烦作热。若作有余治。立危。速进补中益气。熟睡热止为愈。)内伤发 者。胃
气极虚。一身之火。游行于外。宜补以降之。大建中汤。内有伏阴。或误服凉药。逼其虚阳浮散
于外。而为阴 。脉虽洪大。按之无力。或手足逆冷。过乎肘膝者。先用炮姜理中汤。以复其阳
。次随症治。
\x大半夏汤\x
治诸呕要药。
赤茯苓(臣) 半夏(制君) 陈皮(佐) 生姜(使)
\x大建中汤\x
黄 (君) 人参(臣) 当归(臣) 白芍(佐) 桂心(使) 黑附子(
制使) 甘草(佐) 半夏(佐) 生姜(引) 大枣(引)



<目录>卷七\西塘感症(中)

<篇名>感症变病

属性:伤寒热湿伤脾。则身发黄。黄如橘皮而明者。热多。脉必数。(一身不痛。)解热为主。黄
如熏黄而暗者。湿多。脉必沉缓。(一身尽痛) 渗湿为主。初起脉有力。能食不大便。茵陈大黄
汤微利之。(或仲景茵陈蒿汤) 次用茵陈五苓散。以渗湿解热。稍久宜固脾胃。本方倍白术。
气虚。脉缓弱体倦。加人参。或参术健脾汤。伤寒发汗不彻。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
愈。食不减者。用茵陈栀子各三分(二钱五分为一分)升麻秦艽各四钱。共末。水煎服三钱。以
知为度。(秦艽退黄极妙。以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无湿热者。恐伤燥。宜慎之。)水湿伤
脾。脾寒。色见于外。为阴黄。脉沉身冷是。四苓散。(即五苓去桂)加炮姜茵陈。重者加附子
。从阴症治。伤冷中寒。脉弱气虚。变为阴黄。理中汤加茵陈服之。海藏云。伤寒病。遇太阳太
阴司天。若下之太过。往往变成阴黄。一则寒水太过。水来侮土。一则土气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