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竟以四君加归芍合生脉。无不应手。)
\x金沸草散\x
金沸草 前胡 麻黄 荆芥穗 黄芩 甘草 姜枣引
\x胜金丸\x
三棱 莪术 良姜 陈皮 人参 黄连
上神曲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白滚汤下。



<目录>卷三\四明心法(下)

<篇名>怔忡

属性:怔忡心血少也。其原起于肾水不足。不能上升。以致心火不能下降。大剂归脾汤。去木香。加
麦冬五味枸杞。吞都气丸。(治怔忡大法。无逾此旨矣)如怔忡而实挟包络一种有余之火兼
痰者。则加生地黄连川贝之类以清之。
(予治后窑简长鳞之弟。先用归脾都气三十余剂。后加生地连贝。一清即愈。)



<目录>卷三\四明心法(下)

<篇名>血症

属性:(绛雪丹书一卷。论详而法备的是血症准绳。须细体之。)
吐血。世皆知火症。便以寒凉温润之剂投之。土死金衰。木势转炽。病反剧矣。除是瘀血抑
蓄。折士而奔注。与伤寒变热。追窍而出者。余俱当以大剂参 回其气。气回则血循经络矣。待
稍定。即以重料六味左归等饮。于水中养木。亦须加人参使气自阴生也。(天地之理。阳统乎阴。
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无
形自能生有形也。特不可施于伤寒与蓄血者耳。)瘀血而吐。必先胸痛。(血色必紫或黑而成块。
脉必涩滞。)四物汤加大黄(须醋制)桃仁丹皮香附以行之。后用六君子汤。加当归以调之。(
紫黑尽。血鲜红者见。即当用此。)伤寒必骤涌出。然伤寒大抵从鼻来者多。来而即住者。不药
可望愈。一来不止者不治。(此即红汗是也。红汗至而热解。衄是妙事。如衄而不解。病转深矣。衄
而不止。病愈危矣。)其余俱属七情饥饱劳力等因。必见恶心。(验症分明。)一味固元汤主之
。倪漱山曰。七情内伤。脾胃先病。固元之后。即继补中益气归脾等饮。寒凉断不可用。若治以
童便秋石等。工之粗而庸甚者也。(有一种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则真阳失守。血随而溢。以致大
吐大衄。六脉细脱。手足厥冷。危在顷刻。而血不能止者。速宜用附子肉桂牛膝泽泻熟地甘草。
以镇其阴。 使孤阳有归。则血自安也。如呕恶加炒黑干姜。脉微气脱加人参。如格阳喉痹上热者。
当以前汤冷服。此症甚多。不可不知。)
\x固元汤\x
人参 黄 (蜜炙) 归身 甘草 煨姜 大枣 白芍(酒浸洗炒)
\x四物汤\x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上方加肉桂名五物煎。加大黄名清热凉血饮。加柴胡丹皮山栀名加味四物汤。



<目录>卷三\四明心法(下)

<篇名>弱症

属性:阴虚为劳。即今所谓怯弱症也。虽有五脏之别。然皆起于心脾。脉必数而有浮大细小之分。
浮大而数。阴虚甚也。细小而数。阴中之阳绝矣。此等症。必见咳嗽。或吐红。或遗精。或女子
不月。或诸般劳伤而起。要当治之于始。妇人产后。最易成此症。慎之慎之。治法只一归脾汤。
加麦冬五味白芍。去木香。吞六味丸。此外别无治法。有一种郁而起者。即以前方虽味外,再加
丹皮山栀。曾经庸医用寒凉者。不可复服。又有一种阳虚者。脉不数。但缓而大不收。奄奄无力
。夜卧不安。梦中常见神鬼不吉。醒来胸中战跳。或下见遗精。口中无味。饮食不思。略食即饱
。此皆命门虚损。心火衰息。以致脾土不运。生气不旺。大剂养荣汤。加附子。吞
八味丸。(又有两尺脉微弱。而阴阳俱虚者。宜十补丸。此皆滋其化源也。治弱之法。指不胜屈。
然皆不得其要。必如此乃为不易之则耳。试于阴阳两症。剖别分明。遵此守服。必无不效。切勿
误用寒凉败胃之剂。促人寿限也。有蹈前弊者。庶几改之。)



<目录>卷三\四明心法(下)

<篇名>消症

属性:三消之病形何如。曰。消之为病。一原于心火炽炎。火甚于上。为膈膜之消。甚于中。为肠
胃之消。甚于下。为膏液之消。甚于外。为肌肉之消。上甚不已。则消及肺。中甚不已。则消及
脾。下甚不已。则消及肝肾。外甚不已。则消及筋骨。四脏皆消甚。则其心始自焚而死矣。然其
病之始。皆由不节嗜欲。不慎喜怒。膏粱爆炙。酒酪 乳。湿热之气。浸淫燔灼。郁成燥热。气
不宣平。故其传变之形。为饮水多而小便多。曰消渴。胃中津液干枯。不能上荣舌本也。为善饥
多食而渴。小便数而消瘦。曰消中。胃中热极。所食之物。随火而化也。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