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送下。
\x效果\x 服药逾两月旧病未发,遂停药勿服,痫风从此愈矣。
<目录>五、医案\(十三)痫痉癫狂门<篇名>2.受风螈属性:天津董姓幼女,年三岁,患螈 病。
\x病因\x 暮春气暖着衣过浓,在院中 戏,出汗受风,至夜间遂发螈 。
\x证候\x 剧时闭目昏昏,身躯后挺,两手紧握,轻时亦能明了,而 舌肿不能吮乳,惟饮茶汤及代乳粉。大便每日溏泻两三次,
如此三昼夜不愈,精神渐似不支,皮肤发热,诊其脉亦有热象。
\x诊断\x 此因春暖衣浓,肝有郁热,因外感激发其热上冲脑部,排挤脑髓神经失其运动之常度,是以 发搐。法当清其肝热,散其外感,兼治以镇安神经之药其病自愈。
\x处方\x 生怀山药(一两) 滑石(八钱) 生杭芍(六钱) 连翘(三钱)
甘草(三钱) 全蜈蚣(两条大者) 朱砂(二分细末)
药共七味,将前六味煎汤一盅,分数次将朱砂徐徐温送下。
\x效果\x 将药煎服一剂,螈 已愈,其头仍向后仰,左手仍拳曲不舒,舌肿已消强半,可以吮乳,
大便之溏已愈。遂即原方减滑石之半,加玄参六钱,煎服后左手已不拳曲,其头有后仰 之意,遂减去方中滑石,加全蝎三个,服一剂全愈。
<目录>五、医案\(十三)痫痉癫狂门<篇名>3.慢脾风属性:辽宁侯姓幼子,年七岁,于季秋得慢脾风证。
\x病因\x 秋初病疟月余方愈,愈后觉左胁下痞硬,又屡服消瘀之品,致脾胃虚寒不能化食,浸至吐 泻交作,兼发抽掣。
\x证候\x 日 潮热,两颧发红,昏睡露晴,手足时作抽掣,剧时督脉紧而头向后仰(俗名角弓反张),
无论饮食药物服后半点钟即吐出,且带出痰涎若干,时作泄泻,其脉象细数无力。
\x诊断\x 疟为肝胆所受之邪,木病侮土,是以久病疟者多伤脾胃。此证从前之左胁下痞硬,脾 因受伤作胀也。而又多次服消导开破之品,则中焦气化愈伤,以致寒痰留饮积满上溢,迫激 其心肺之阳上浮,则面红外越而身热,而其病本实则凉也。其不受饮食者,为寒痰所阻也;
其兼泄泻者,下焦之气化不固也;其手足抽掣者,血虚不能荣筋养肝,则肝风内动而筋 紧缩也;抽掣剧时头向后仰者,不但督脉因寒紧缩,且以督 脉与神经相连,督脉病而脑髓神经亦病,是以改其常度而妄行也。拟先用《福幼编》逐寒荡 惊汤开其寒痰,俾其能进饮食斯为要务。
\x处方\x 胡椒(一钱) 干姜(一钱) 肉桂(一钱) 丁香(十粒,
四味共捣成粗渣)高丽参(一钱) 甘草(一钱)
先用灶心土三两煮汤澄清,以之代水,先煎人参、甘草七八沸,再入前四味同煎三四沸,取 清汤八分杯,徐徐灌之。
此方即逐寒荡惊汤原方加人参、甘草也。原方干姜原系炮用,然炮之则其气轻浮,辣变为苦,
其开通下达之力顿减,是以不如生者。特是生用之则苛辣过甚,故加甘草和之,且 能逗留干姜之力使绵长也。又加人参者,欲以补助胸中大气以运化诸药之力,仲师所谓大气一转,
其结(即痰饮)乃散也。
又此方原以胡椒为主,若遇寒痰过甚者,可用至钱半。又此物在药局中原系背药,陈久 则力减,宜向食料铺中买之。
\x复诊\x 将药服后呕吐即止,抽掣亦愈,而潮热泄泻亦似轻减,拟 继用《福幼编》中加味理中地黄汤,略为加减俾服之。
\x处方\x 熟怀地黄(五钱) 生怀山药(五钱) 焦白术(三钱) 大甘枸杞(三钱)
野党参(二钱) 炙箭 (二钱) 干姜(二钱) 生杭芍(二钱)
净萸肉(二钱) 肉桂(一钱后入) 红枣(三枚掰开) 炙甘草(一钱) 胡桃(一个用仁捣碎)
共煎汤一大盅,分多次徐徐温服下。
\x方解\x 此方之药为温热并用之剂,热以补阳,温以滋阴,病本寒凉是以药宜温热,而独杂以性 凉之芍药者,因此证凉在脾胃,不在肝胆,若但知暖其脾胃,不知凉其肝胆,则肝胆因 服热药而生火,或更激动其所寄之相火,以致小便因之不利,其大便必益泄泻,芍药能凉肝胆,
尤善利小便,且尤善 敛阳气之浮越以退潮热,是以方中特加之也。
《福幼编》此方干姜亦系炮用,前方中之干姜变炮为生,以生者善止呕吐也。今呕吐已止,而 干姜复生用者,诚以方中药多滞腻,犹恐因之生痰,以干姜生用之苛辣者开通之,则滞腻可化,而干 姜苛辣过甚之性,即可因与滞腻之药并用而变为缓和,此药性之相合而化亦即相得益彰也。
此方原亦用灶心土煎汤以之代水煎药,而此时呕吐已止,故可不用。然须知灶心土含碱质甚多,
凡柴中有碱质者烧余其碱多归灶心土,是以其所煮之汤苦咸,甚难下咽,愚即用时恒以灶圹红土 代之。且灶心土一名伏龙肝,而雷 谓用此土勿误用灶下土,宜用灶额中赤土,此与灶圹中红土无异,
愚从前原未见其说,后得见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