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门(在关元傍三寸,刺入五分。)
〔《集》〕血崩并漏下∶中极(补。)子宫(二寸半。)败血不止∶三阴交 百劳 风门 中极 肾俞 膏肓 曲池 绝骨 〔《甲》〕妇人不字,阴暴出,经水漏,然谷主之。妇人漏血,腹胀满,不得息,小便黄,阴谷 主之。(《千金》云∶漏血少腹痛胀满如阻,体寒热,腹偏肿。)女子血不通,会阴主之。女子漏血,太 冲主之。
〔《脉》〕问曰∶五崩何等类?师曰∶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绛,黄崩者形如烂瓜,青崩者形 如蓝色,黑崩者形如 血也。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
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又见诸见血。)
〔仲〕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 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脉》〕诊妇人漏血下赤白,日下血数升,脉急疾者死,迟者生。诊妇人漏下赤白不止,脉小虚 滑者生,大紧实数者死。
【目录】卷之三十四·妇人部\调经【篇名】赤白带属性:〔丹〕赤白带罗先生法∶或十枣汤,或神佑丸,或玉烛散皆可用之。虚者不可峻攻,实者可行。血 虚,加减四物汤。气虚,以术、参、陈皮间与之。赤属血,白属气,主治燥湿为先。湿甚者,固肠丸。相 火动者,诸药中加炒黄柏。滑者加龙骨、赤石脂。滞者加葵花。(白者治白带,赤者治赤带。)
性躁者,加黄连。寒月少加姜、附。临机应变,先须断浓味。带下与梦遗,同法治之。肥人有带,多是 湿痰,用海石、半夏、南星、炒柏、青黛、苍术、川芎。瘦人带病少,如有多是热,用炒柏、蛤粉、
滑石、川芎、青黛、樗皮。带、漏,俱是胃中痰积流下渗膀胱,出于大肠小肠,宜升提,甚者上必用吐,
以提其气,下用二陈汤加白术、苍术,仍用丸子。治结痰白带,以小胃丹,半饥半饱,津液下数丸,
候郁积行,却服补药。
白术(一两) 苍术(半两) 红白葵花(二钱半) 白芍(七钱半)
上蒸饼为丸,空心,煎四物汤下二十丸。
陶遵道外姑,年七十,形瘦善啖,白带。食前,姜汤吞大补丸五十丸一二次,午膳后及临卧时,
各与小胃丹十五丸,愈。
〔《大》〕
乳香散
治赤白带下。
草果(一个,去皮,入麝香一小块,用面饼裹,火炮焦黄,留性,取出和面用之)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陈皮饮调下,重者三钱。
〔丹〕带下不止,用椒目、白芷。治白带用椒目为末,米饮调服。
樗皮丸
治赤白带有湿热者。
芍药(五钱) 良姜(三钱,烧灰) 黄柏(二钱。各炒成灰) 椿根皮(一两半)
上为末,粥丸,每服三五十丸。米饮空心吞下。
赤白带因湿热胜而下者。
苍术(盐炒) 白芍(各一两) 枳壳(三钱) 椿根皮(炒,二两) 干姜(煨,二两) 地榆(半两)
甘草(三钱) 滑石(一两,炒)
上末粥丸,米饮下。
治带下。
椿根皮(二两) 神曲(炒) 麦皮曲(炒) 黄柏(各一两,炒) 芍药(一两半) 滑石(半两)
枳壳(半两) 苍术(一两)
上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
固肠丸
治湿气下利,大便血,白带。去脾胃陈积之后,用此以燥下湿,亦不曾单用,看病作汤使。
椿根皮为末,粥糊为丸。此药性凉而燥,须炒用。一方加滑石一半。
治白带因七情所伤,脉数者。
黄连(炒) 侧柏(酒蒸) 黄柏(炒。各半两) 香附(醋炒) 白术(炒。各一两) 白芷(烧存 性,三钱) 椿根皮(二两,炒) 白芍(一两) 木香(三钱)
上为末,饭粥为丸,米饮汤送下。
上五方治带椿皮例。凉燥之剂,湿热盛者宜之。后一方有黄连、香附、木香,故可治七情所伤。
〔《大》〕
地榆膏
治赤白带下,骨立者。
地榆一斤,用水三升,煎至一半,去渣再煎如稠饧,绞净,空心服三合,日二服。
治漏下五色。地榆三两,锉,用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渣,稍热,食前服一合。
〔《千》〕治妇人赤白带下。三叶酸浆草,阴干为末,空心温酒下三钱匕。
上三方治带地榆例。寒涩之剂,亦湿热盛而滑脱者宜之。按三叶酸浆草,叶细如萍,丛生,
茎端有三叶,俗又名布谷饭。布谷者鸠也,盖鸠常食之,故又名鸠浆草。《衍义》误入苦HT 条,
即曰三叶酸浆草,岂苦HT 即酸浆欤。(苦HT 有子大如金柑,味酸可食,故亦名酸浆,非三叶也。三叶酸浆,
小草布地而生,叶皆三瓣,惟开黄花,其茎叶皆酸者。)
〔丹〕白带。
龟板(炙) 枳子(各二两) 黄柏(一两,炒) 白芍(七钱半) 干姜(炒,二钱半) 香附(半两)
山茱萸 苦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