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钱) 知母 贝母 半夏(各三钱) 粟壳(一两,炒黄色)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乌梅同煎,临卧服。
\x安肺散\x 治痰嗽,不问新旧。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炒) 御米壳(四两,去蒂,炒黄色)
上为末,每三钱,水一盏,入乌梅一个,煎七分,去渣温服,临卧下。
\x人参理肺散\x 治喘嗽不止。
麻黄(去节,炒黄色) 当归 木香(各一两) 御米壳(三两,炒) 人参(二两) 杏仁(二两,麸炒。)
上 咀,每服四钱,水煎。
上御米壳、乌梅例,收涩药也。
〔世〕治嗽。贝母去心略炒,知母去毛各一两,巴豆霜十四粒,为末,和匀,老生姜切如钱浓,两面蘸药
末卧嚼,嚼时开口勿咽。
〔《千》〕治咳嗽,胸膈满,多喘上气。
生姜(汁,一升半) 砂糖(五两)
上二味,煎姜汁减半,纳糖更煎服。
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全文见治虚实法。)
〔海〕肺咳喘息而有音,甚则吐血,麻黄汤。太阳咳而遗矢,赤石脂禹余粮汤、桃仁汤。不止,用猪苓分
水散。心咳心痛,喉仲介介鲠状,甚则咽喉痹,用桔梗汤。小肠咳,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芍药甘草汤。(与夏
脉不及病同,盖小肠为心之府故也。)肝咳,两胁下痛,甚不可以转,转则两 下满,小柴胡汤。(仲景云∶
咳引胁痛为悬饮,宜十枣汤。丹溪云∶咳引胁痛宜疏肝气,用青皮、枳壳、香附子等,实者白芥子之属。)
胆咳,咳呕胆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脾咳,右胁下痛,阴阴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升
麻汤。胃咳,呕,呕甚则长虫出,乌梅丸。肾咳,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麻黄附子细辛汤。膀胱咳,
遗溺,茯苓甘草汤。三焦咳,腹满不欲饮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钱氏异功散。
〔《素》〕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示从容篇。)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夏脉不及,则
令人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全文见治虚实法。)
凡咳嗽面赤,胸腹胁常热,惟于足乍有凉时,其脉洪者,热痰在胸膈也,宜小陷胸汤、礞石丸之类清
膈降痰。甚而不已者,宜吐下其痰热也。面白悲嚏,或胁急胀痛,或脉沉弦细迟而咳者,寒饮在胸腹也。
宜辛热去之。
〔世〕小陷胸汤,治咳嗽膈有热痰,胸胁腹常热者,神效。(方见伤寒。)
〔丹〕\x黄连化痰丸\x
黄连 吴茱萸(一钱半,煮,去沫) 陈皮(五钱) 半夏(一两半)
上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生姜汤下。
上黄连、半夏治痰嗽例。
\x青礞石丸\x 去痰或痞痛。经络中有痰,皆能治之。
青礞石(硝 ,五钱) 半夏(二两) 风化硝(二钱) 陈皮(七钱半) 白术(一两) 茯苓(七钱半)
黄芩(半两)
上炒神曲、姜糊丸。
又方\x礞石丸\x 治痰。
礞石(半两, ) 半夏(七钱半) 南星 茯苓(各五钱) 风化硝(二钱)
上为末,神曲糊丸。
\x定嗽化痰方\x
黄芩(一两半,酒洗) 滑石(半两) 贝母 南星(各一两) 风化硝(二钱半) 白芥子(五钱,去壳)
上为末,汤浸蒸饼丸。(丹溪云∶胁下痰非白芥子不能除。)
上风化硝佐礞石、茯苓、半夏治痰嗽例。丹溪云∶礞石丸重在风化硝。
〔洁〕小黄丸 治咳嗽面赤,烦躁脉洪。(方见前湿痰条。)
〔罗〕\x人参半夏丸\x 化痰坠涎,止嗽定喘,或风痰茶痰食痰,一切痰逆呕吐,厥头痛。或风气偏正头风
疼,或壅头目昏眩,耳聋鼻塞,咽干胸膈不利。
人参 茯苓 天南星(各半两) 半夏 干姜 白矾 寒水石(各一两) 蛤粉(二两) 薄荷(五钱)
藿香(二钱半)
上为细末,水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日三服。
\x金珠化痰丸\x 治痰热安神定志,除头痛眩晕,心怔忡恍惚,胸膈烦闷,涕唾稠粘,痰实咳嗽,咽膈不利。
生龙脑(研细,半两) 皂荚仁(炒黄,一两) 天竺黄(一两) 金箔(二十片,为衣) 白矾(枯,二两)
半夏(姜汁制,四两)
上皂角仁半为末,与诸药同拌匀,生姜自然汁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食后临卧。
\x人参清金丸\x 治热止嗽,消痰定喘。
柴胡 人参(各一两) 黄芩 甘草(炙) 半夏(各七钱) 麦门冬 青黛 陈皮(各二钱) 五味子(二十一
粒)
上为细末,水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白汤下,食后。
〔垣〕脾肺受寒痰嗽用药法。《难经》云∶肺太过则外症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症喘咳上 ,
逆气烦心,胸满烦热,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