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府(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泻六吸) 乳根(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泻一吸)
〔《摘》〕五膈气喘息不止∶中脘(八分) 期门(凡剌腹部,气虚人内息六七口,下入丹田,闭气剌之)
〔《集》〕哮喘,灸刺上穴不愈者,可选用之∶膏肓 关元 中脘 三里 百劳 肾 (各灸之。) 支沟 大陵 〔东阳〕哮喘,诸穴选用之∶天容 噫嘻 气舍 扶突 太白(剌) 魄户 中府 大包 中 云门 石门 期门(各灸之)
〔《怪穴》〕气喘∶乳中(在乳下肋中针入一分,沿皮向后一寸半,泻之)
〔桑〕哮喘∶丰隆(三寸半)
〔洁〕喘满痰实,口中如胶∶太溪 〔《甲》〕喘少气不足以息,腹满,大便难,时上走,胃中鸣,胀满,口舌干,口中吸吸,善惊,
咽中痛,不可内食,善怒恐不乐,大钟主之。咳,肠下积聚而喘逆,卧不安席,时寒热,期门主之。
〔《流注》〕气促喘∶天突 〔《甲》〕喘逆鼽衄,肩胛内廉痛,不可俯仰, 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噫嘻主之。
〔《怪穴》〕妇人血弱气喘∶气中(在气海旁一寸半,针入二寸半,先补后泻。)
〔成〕喘者,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肺,故其气逆而上行,冲急喝喝而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滚肚,
是为喘也。
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全文见小儿喘 王注云∶缓谓纵缓,急谓弦急,非来 往之缓急也。)
〔《脉》〕上气喘息低昂,其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四肢寒者死。
〔丹〕哮喘必用薄滋味。
凡下痰走喘诸方,施之形实有痰者,神效。若阴虚而脉浮大按之涩者,不可下,下之必反剧而死也。
<目录>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喘<篇名>喘不得卧属性:凡喘而卧不得,其脉浮,按之虚而涩者,为阴虚,去死不远,慎勿下之,下之必死,宜四物加童便、
竹沥、青黛、门冬、五味、枳壳、苏叶服之。
〔丹〕胡安人年六十八,恶寒发热,自四月来得痰嗽,眠不得,食少,心膈痛,口中连嗽,五更颇甚。
白术(三钱) 枳壳(炒) 黄连(各二钱) 芍药(二钱半) 片芩(七钱半) 桔梗 苏梗叶(各一两)
木通(五分) 甘草(炙些) 五味(二十一粒)
上入竹沥煎服。
一丈夫因病喘不可卧,肺脉沉而涩,此外有风凉湿气遏内热不得舒。
黄芩 陈皮 木通(各一钱半) 麻黄 苏叶 桂枝(各一钱) 黄连 干姜 甘草(炙)
开二教体虚,感寒发热,气喘难卧。
苍术 麻黄 白术 片芩(炒。各五分) 桂枝(三分) 半夏 枳壳(各一钱) 木通(三分) 甘草(炙)
上生姜二片同煎,加研碎杏仁五个。(此方半夏为君,必是吐痰多之人也。)
上解表三方,前一方寒热多者设,后二方寒多者设。
咳逆上气,时时浊唾,但坐不得眠者,\x皂荚丸\x主之。
用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上一味为末,蜜丸如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十丸,日三夜一。
女人年六十,自来无汗多痰,今得喘病,眠不得,曾与\x青州白丸子\x。
半夏(半两) 枳壳(炒,四钱) 桔梗 陈皮 木通 黄芩(二钱) 麻黄(一钱半) 紫苏 防风(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上分作五帖,生姜三片,水煎去渣,入竹沥两蚶壳许,热饮。
〔《素》〕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 也。(逆调论)
〔垣〕\x神秘汤\x 治病患不得眠,眠则喘者,水气逆行,上乘于肺,肺得水而浮,使气不流通,其脉沉大,宜此治 之。
苏叶 陈皮 生姜 人参(各五钱) 茯苓 桑白皮 木香(各二钱)
上 咀,水煎去渣,大温,分二服。
〔仲〕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伤寒 又云∶支饮亦喘不得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状,因复 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x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x治其气冲。
桂枝(去皮) 茯苓(各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分温三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各三两,以治其咳满。咳满即止,
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 必呕,呕者复纳半夏半升以去其水。(于桂苓甘草五味汤中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是也。)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半升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纳之,若逆而纳之必厥,所 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用∶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 杏仁(各半升,去皮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