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38-医学纲目-第281页

口遂收,至今无恙。此方累用有效,须 候脓少,欲生肌肉时用之。
〔《保》〕又方治疮口久不收。
小椒(去目,炒黑,一钱) 定粉 风化硝(二钱) 白矾(二钱半) 乳香 没药(各一钱)
上为末掺之。
〔《精》〕\x生肌散\x 寒水石(锉) 滑石 乌鱼骨 龙骨(各一两) 定粉 密陀僧 白矾灰 干胭脂(各半两)
上为细末,干掺用之。
\x平肌散\x治诸疮久不敛。
密陀僧( ) 花蕊石( ) 白龙骨(各一两) 乳香(另研) 轻粉(各一钱)
上为细末,和匀干掺。
〔丹〕《精要》论痈疽久而疮口不合,其肉白而脓血少,此为疮口冷滞,乃病气血枯竭,不潮于 疮,遂致如此。用北艾叶一把,入瓦器内浓煎汤,避风处乘热用艾汤浇洗疮口四围净肉,以绢帛 兜艾叶乘热浇沃,一日一次。洗了,须避风,仍烧松香以烟熏疮口,良久,用神异膏贴之,不可 与厌秽之人见。若不能禁忌,疮口难安,药亦无效。夫以血气枯燥,不知补接于内,惟务热洗 于外,不揣其本,而齐其末,而乃归罪于冷滞。大抵溃疡宜洗,若非行补接之药,以实其内,
窃恐淋洗有一时之快,少顷恐病体自觉疲惫,有不耐烦之意,非虚而何?可不先议补接乎。(补接,
即参、 、归、术之类是也。)
〔苏〕乱发、蜂房、蛇蜕皮,各烧灰存性,每味取一钱匕,酒调服,治疮久不合,神验。
(丹溪云∶发补阴之功甚捷。)
〔丹〕 收敛疮口,止有柳皮、白蔹煎汤饮之。
〔《灵》〕 眼白青,黑眼小,是一逆也。纳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
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矣。(玉版篇)
〔《精》〕 痈疽破溃之后,其形候有逆有顺。眼白青黑而紧小,一恶也。不能下食,纳药而 呕,食不知味,二恶也。腹痛渴甚,三恶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四恶也。声嘶色脱,唇鼻 青黑,面目四肢浮肿,五恶也。烦躁时嗽,腹痛渴甚,泄利无度,小便如淋,六恶也。脓血大泄,
痛尤甚,脓色败臭,气不可近,七恶也。喘粗短气,恍惚嗜卧,八恶也。未溃先黑久陷,面青 唇黯便污者,九恶也。更有气噫痞塞,咳嗽身冷,自汗无 时,瞪目耳聋,恍惚惊悸,语言颠错,皆是恶证。动息自宁,饮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调匀,
二善也。神彩精明,语声清朗,三善也。脓清肿消,色鲜不臭,四善也。体气和平,五善也。五 善见三则吉,诸恶见四必危。
<目录>卷之十八·心小肠部\痈疽<篇名>痈疽所兼诸证属性:〔涓〕热毒方盛,或发大渴,此是毒攻心脏,令舌干烦渴也。但以补心气药,内补即止。
〔罗〕\x竹叶黄 汤\x治发背发渴,通治诸疮大渴。
淡竹叶(二两) 生地(八两) 黄 麦门冬(去心) 当归 川芎 甘草 黄芩 芍药 人参 半夏(汤洗) 石膏(各三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竹叶五七片,同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无时。(虚渴者 忌用石膏、半夏、黄芩。)
\x金银花散\x 金银花(四两,去土) 甘草(一两,炒)
上为细末,每服四钱,水酒各一盏,同煎至一盏,去渣热服。
〔丹〕《外科精要》云∶疽向安后发渴,与加减八味丸。夫当此时血气两虚,当用参、 补气,当 归、地黄养血,渴当自止。何必泽泻、茯苓导水,佐以肉桂?若忍冬丸、黄 六一汤等方,切 当。忍冬养血,黄 补气,渴何由作。
〔《精》〕\x忍冬丸\x大能止渴,及疗渴疾,既愈之后,须预防外痈疽,大宜服此。
忍冬草(不以多少,根茎花叶皆可用)
上入瓶内,以无灰好酒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晒干,入甘草少许,研为细末,以所浸酒 打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无时酒饮任下。
\x黄 六一汤\x大治渴疾,补虚乏,常服此药,终身可免痈疽之疾。
绵黄 (去芦,六两,一半生用,一半盐水润蒸,三次焙干) 粉草(一两,一半生,
一半炙黄用)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早晨日午,以白汤点服。若饮初杯,用酒调尤妙。
\x桑枝汤\x大治口干。
取桑枝一小升,细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尽。
\x五味子汤\x大治口燥舌干,此是肾水竭也。
五味 黄 (去芦,生用) 人参(去芦) 麦门冬(去心) 粉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无时候,一日二夜五七服妙。
〔丹〕《外科精要》云∶呕逆有二证,一证谓初发时,不曾服内托散,伏热在心。一证谓 气虚脾气不正而呕,伏热在心,与内托散三两帖,气虚而呕,宜嘉禾散。有寒热,宜家传正气散,
兼与山药丸以补肾。谨按病机,诸逆冲上呕越,皆属于火。其内托散性凉,固有降火之理,若 嘉禾散群队以为补虚之剂,补力已少,徒有温暖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