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减服。
\x茯苓丸\x
石菖蒲 辰砂 人参 远志 茯苓 真铁粉 茯神 南星(牛胆制) 半夏曲(等分)
上为细末,生姜四两,取汁和水煮,糊丸,如桐子大,别用细末为衣,干之。每服十粒,加至二十粒,夜
卧生姜汤下。
上二方疗惊良验。
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欲动。
〔《素》〕阳明所谓甚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搏,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脉解篇)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音而惊何也?岐伯曰∶阳明
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阳明脉解篇)
痰饮惊悸属脾土。(见前痰饮条。)
运气惊悸有三∶
一曰肝木不及,金来乘之。经曰∶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纪,其发惊骇。又云∶阳明之复,则入肝,惊骇
筋挛是也。
二曰火邪助心。经云∶少阳所至为惊惑。又云∶少阳所至为惊躁。又云∶少阳之胜善惊是也。
三曰寒邪伤心。经云∶岁水太过,寒气流行,病烦心躁悸是也。
按经云∶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 ,陷脉为 ,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
骇者,是痿疮所为之惊骇也。盖俞则 疮之俞窍,其痛,气留连肉腠之间,恐人触着而痛,故化惕惕然之
心内薄而传为善畏惊骇之疾也。
〔《撮》〕心烁烁跳动,少冲泻之,灸立效。
〔《甲》〕惊,善悲不乐如堕坠,汗不出,面尘黑,病饥不欲食,照海主之。
胆寒怯寒厥,手臂痛,善惊妄言,面赤泣出,液门主之。善惊悲不乐,厥胫足下热,面尽热,嗌干渴,行间主之。
〔《素》〕肝脉骛暴,有所惊骇。(大奇论 王注云∶骛谓驰骛,言迅急也。)二阳急为惊。(同上)白脉之
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名曰肺痹寒热。(全文见积块,下同)阳明涩则病积而善惊。
〔仲〕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
〔《脉》〕惊主病者,其脉止而复来,其人目睛不转,不能呼气。
〔仲〕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病皆从惊发得之。



<目录>卷之十三・肝胆部\惊悸怔忡

<篇名>产惊悸

属性:〔《大》〕\x七宝散\x 产后服之,安神压惊。
辰砂(研) 桂心 当归 川芎 人参 白茯苓 羚羊角(烧存性。各二钱) 干姜(一钱,炮)
上为末,每服一钱,用羌活豆淋酒调下。如不饮酒,渍米水饮调下。如心烦热闷,以麦门冬去心煎汤调下,
减姜、桂。如心下烦闷而痛,用童便酒调下。如腹痛加当归。如心闷加羚羊角。如心虚气怯加桂心。不下食
或恶心,加人参。虚颤加茯苓。
〔海〕\x大效牡丹皮散\x 治血藏虚风,及头目不利,不思饮食,手足烦热,肢节拘急疼痛,胸膈不利,大肠不调,
阴阳相干,心惊怯悸,或时旋运。
牡丹皮 川芎 枳壳(麸炒。各一两) 陈皮 玄胡索 甘草 羌活 半夏(汤洗。各半两) 木香(三分)
诃子肉(三分) 芍药(三分) 三棱(炒,半两) 干姜(五钱,炮) 当归(一两半) 白术(炒,三钱)
桂心(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煎五七沸,食前温服。益血海,退血风劳攻注,消寒痰,实脾胃,理血
气攻刺,及气虚恶寒潮热证至妙。
〔《大》〕治产后中风,心忪悸,志气不定恍惚,语言错乱。
人参(六分) 羚羊角(屑) 麦门冬 茯神(各八分) 茯苓 白藓皮 甘草(各四两) 石膏(二分)
淡竹沥(两大合)
上 咀,用水二升,煎至七合,下竹沥,分三服。



<目录>卷之十三・肝胆部\惊悸怔忡

<篇名>心动

属性:,因痰动也。心 动者,谓不怕惊而心自动也。惊恐亦曰心中 恐,谓怕惊而心亦动也。
其 自动之病,属二经。一属心主手厥阴病。经云∶心主手厥阴之脉是动,则病心中 大动,面赤目
黄,喜笑不休,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是刺灸之法也。又曰∶太阳司天,寒淫所胜,病心 大动,胸胁胃
脘不安,治以甘热。是运气之寒伤心主也。其二属少阳病。经云∶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噫,其传为心掣是也。
(掣,尺制反,曳也。)



<目录>卷之十三・肝胆部

<篇名>怒

属性:怒在阴阳,为阴闭遏其阳,而阳不得伸也。经云∶阴出之阳则怒。又云∶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冤善
怒。东垣云∶多怒者,风热陷下于地是也。怒在脏腑所属经,在脏为肝,在志为怒。又云∶肝藏血,血有余则
怒。又云∶胆为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