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38-医学纲目-第130页


腕骨主之。
〔罗〕大接经从阳引阴,治中风偏枯。(出云岐子《医学新说》)
足太阳膀胱之脉,出于至阴小指外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金(十呼)。足少阴肾之脉涌 泉,起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三呼)。手厥阴心包之脉,其直者,循中指中冲出爪甲,如韭 叶陷中,为井。其支者别掌中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阳三焦之脉,起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 如韭叶,为井(三呼)。足少阳胆之脉,起足窍阴,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 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中(三呼,十三呼)。足厥阴肝之脉,起 大敦,大指入丛毛之际,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为井(十呼,六呼)。手太阴肺之脉,起大指 之端,出于少商。大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手阳明大 肠之脉,起大指次指之端,入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并(一呼)。中指内交(三呼)。足 阳明胃之脉,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入大指出其端(一呼)。足 太阴脾之脉,起足大指端,循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隐白是也(十呼)。手少阴心 之脉,起手小指内出其端,循指内廉,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手太阳小肠之脉,起手小指 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为井。
大接经从阴引阳,治中风偏枯。
手太阴肺之脉,起手大指端,出于少商,大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一呼,三 呼)。手阳明大肠之脉,起手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入大指间出其 端。足阳明胃之脉,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之脉,起足大指端,循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隐白也。手少阴心之脉,起 手小指内出其端,循指内廉,去爪甲如韭叶,为井。手太阳小肠之脉,起手小指之端,去爪 甲下一分陷中,为井。足太阳膀胱之脉,起足小指外侧至阴,去爪甲如韭叶,为井金。足少 阴肾之脉,起足小指之下,斜趋足心,为井,涌泉穴也。手厥阴心包之脉,其直者,循手中 指出其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中冲穴也。其支者,循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阳 三焦之脉,起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足少阳胆之脉,起于窍阴,小指次指 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中。足厥 阴肝之脉,起足大指之端,入丛毛之际,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大敦也(六呼)。
大接经皆十二经井穴也。此罗谦甫治赵僧判中脏,刺十二井穴愈。治张安抚中脏,灸十 二井穴愈。《内经》所谓留瘦不移节而刺之是也。
〔《难》〕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罗〕云∶治失音不语。(出窦太师《气元归类》)
手阳明 天鼎(暴喑并喉痹) 合谷(喑不能言) 手少阴 阴 (喑不能言) 灵道(暴喑 不语) 足阳明 颊车 地仓(不语,饮食不收,水浆漏落,病右治左,病左治右) 手少阳 支沟(暴喑不语) 三阳络(暴哑不能言) 手太阳 天窗(暴喑不能语) 足少阴 通谷(暴喑 不语) 手厥阴 间使(喑不能语)
〔《玉》〕中风不语,不省人事∶顶门(灸七壮) 百会(针入豆许,先补后泻,泻多补少)
又撮要法∶中冲(一分,补之) 大敦(灸,一分) 百会(一分,泻)
〔《怪穴》〕又法∶十指尖出血(此更详之)
〔《玉》〕中风失音∶喑门(二分,留三呼,泻之不可深) 人中(三分,留三吸泻之)天突 涌 泉(各五分) 神门 支沟(各三分)。如舌急不语,喑门(二分);如舌缓不语,风府(三分。)
〔东阳〕卒中失音,不能言语,缓纵不随,天窗刺之一分,灸五十壮。息火,仍移灸百会 五十壮毕。复灸天窗五十壮,始发。若先灸百会,则风气不得泄,内攻五脏,喜闭伏,仍失 音,所以先灸天窗。
〔《千》〕治风痱不语手足不遂方。度病者,男左手,女右手,小指内歧间至指端为度,
以置脐上,直望心下,以朱涂度上端毕。又作两度,续所涂上,合其下,开其上,取其本度 横置开上,令三合,其状如 形,复以朱涂两端毕,三处同时起火灸之,各一百壮愈。
〔河〕凡觉中风,必先审六经之候,慎勿用大热药乌、附之类,故阳剂刚胜,积若燎原,
为消狂疮肿之属,则天癸绝而荣涸矣。
〔罗〕云∶中风人初觉,不宜服脑、麝,恐引风入骨髓,如油入面,不能得出,如潮痰盛 ,不省人事烦热者,宜用下痰,神效。
〔洁〕云∶中风如小便不利,不可以药利之。既已自汗,则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 ,使荣卫枯竭,无以制火,烦热愈盛。当候热退汗室,小便自行也。
〔丹〕治中风方,续命、排风、越婢等,悉能除去,而《千金》多用麻黄,令人不得虑虚 。以风邪不得汗,则不能泄也。然此治中风不汗者为宜。若自汗者,更用麻黄则津液转脱,
反为大害。中风自汗,仲景虽处以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