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不节,起居不时,有所劳倦,皆损其气,衰
则火旺,火旺则乘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热,无气以动,懒于语言,动作喘乏,表热自汗,
心烦不安。当病之时,宜安心静坐,以养其气,以甘寒泻其热火,以酸味收其散气,以甘温
调其中气,经言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是也。仲景云∶平人脉大为劳,脉极虚亦为劳。夫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热,春夏剧,秋冬瘥。脉大者,热邪也。极虚者,气损也。春
夏剧,邪助时也。秋冬瘥,时胜邪也。以黄 建中汤补之,此亦温之也。夫上古圣人,饮食
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谓治未病也。中
古以下,去圣久远,饮食失节,起居失宜,妄作劳役,形神俱伤,故病而后以药之,是治已
病也。推其百病之源,皆因饮食劳倦,胃气元气散解,不能滋荣百脉,溉灌脏腑,卫护周身
之所致也。故苍天之气贵清净,阳气恶烦劳,则饮食喜怒之间,寒暑起居之际,可不慎欤。
上东垣《劳倦所伤论》。余论见治虚实法补中益气汤方条。
〔《素》〕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
,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调经论》)
此阴阳以内外言之,而总诸阴阳形气之伤,东垣先生谓内外伤者是也。谓男女饮食喜怒
所伤者,皆属内为阴也,诸寒温风湿所伤,皆属外为阳也。
〔《灵》〕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
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空虚,血气不次,乃失
其常。(《口问篇》)
〔《素》〕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
,寒暑过度,生乃不固(《阴阳应象论》)。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
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此上二节经旨似自相矛盾,既曰喜怒伤气,
又曰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既曰寒暑伤形,又曰寒伤形,热伤气者,何也?盖言虽不一,而
理则有归。夫喜怒之伤人从内出而先发于气,故曰喜怒伤气也。寒暑之伤人从外入而先着于
形,故曰寒暑伤形也。分而言之,则怒之气从下上而先发于阴,故曰暴怒伤阴;喜之气从上
下而先发于阳,故曰暴喜伤阳。寒则人气内藏,气内藏则寒之伤人先着于形,故曰寒伤形。
暑则人气外溢,气外益则暑之伤人先着于气,故曰热伤气也)



<目录>卷之一・阴阳脏腑部

<篇名>五脏

属性:〔《灵》〕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本藏论》)
〔《素》〕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满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
也。(《五脏别论》)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
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
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
;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
腑皆为阳。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
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雄雌相输应也(《金匮真
言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
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
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罢,音疲)。脾胃
、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东垣云“四白”当作“四红”)。凡十一
脏,取决于胆也。(《六节脏象论》)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
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
,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
,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