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 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 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 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 ,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究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河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 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 衍,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目录>卷上\方药<篇名>执方治病论属性:古人用药立方,先陈列病症,然后云某方主之。若其症少用出入,则有加减之法,附于 后方 。可知方中之药,必与所现之症纤悉皆合,无一味虚设,乃用此方毫无通融也。又有一病而 云某方亦主之者,其方或稍有异同,或竟不同,可知一病并不止一方所能治。今乃病名稍似 ,而其中之现症全然不同,乃立以此方施治,则其药皆不对症矣。并有病名虽一,病形相反 ,亦用此方,则其中尽属相反之药矣。总之,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症,悉与古方前 所陈列之症皆合。更检方中所用之药,无一不与所现之症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
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断不可道听途说,闻某方可以治某病,不论其因之异同,症之出入 ,而冒昧施治。虽所用悉本于古方,而害益大矣。
<目录>卷上\方药<篇名>汤药不足尽病论属性:《内经》治病之法,针灸为本,而佐之以砭石、熨浴、导引、按摩、酒醴等法。病各有 宜,
缺一不可。盖服药之功,入肠胃而气四达,未尝不能行于脏腑经络。若邪在筋骨肌肉之中,
则病属有形,药之气味,不能奏功也。故必用针灸等法,即从病之所在,调其血气,逐其风 寒,为实而可据也。况即以服药论,止用汤剂,亦不能尽病。盖汤者,荡也,其行速,其质 轻,其力易过而不留,惟病在荣卫肠胃者,其效更速。其余诸病,有宜丸、宜散、宜膏者,
必医者预备,以待一时急用,视其病之所在,而委曲施治,则病无遁形。故天下无难治之症 ,而所投辄有神效。扁鹊、仓公所谓禁方者是也。若今之医者,只以一煎方为治,惟病后调 理则用滋补丸散,尽废圣人之良法。即使用药不误,而与病不相入,则终难取效。故扁鹊云 ∶人之所患,患病多;医之所患,患道少。近日病变愈多,而医家之道愈少,此痼疾之所以 日多也。
<目录>卷上\方药<篇名>本草古今论属性:本草之始, 于神农,药止三百六十品。此乃开天之圣人,与天地为一体,实能探造化 之精 ,穷万物之理,字字精确,非若后人推测而知之者。故对症施治,其应若响。仲景诸方之药 ,悉本此书。药品不多,而神明变化,已无病不治矣。迨其后,药味日多,至隐弘景倍之,
而为七百二十品。后世日增一日。凡华夷之奇草逸品,试而有效,医家皆取而用之,肛有成 书。至明·李时珍,增皆取而用之,代有成书。至明·李时珍,增益唐慎微《证类本草》为 《纲目》,考其异同,辨其真伪,原其生产,集诸家之说,而本草更大备。此药味由少而多 之故也。至其功用,则亦后人试验而知之,故其所治之病益广。然皆不若《神农本草》之纯 正真确。故宋人有云∶用神农之品无不效,而弘景所增已不甚效,若后世所增之药则万有不 足凭者。至其诠释,大半皆视古方用此药医某病,则增注之。或古方治某病,其药不止一品,
而误以方中此药为专治此病者有之。更有己意推测而知者。又或偶愈一病,实非此药之功,
而强着其效者。种种难信。至张洁古、李东垣辈,以某药专派入某经,则更穿凿矣,共详在 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篇。故论本草,必以神农为本,而他说则必审择而从之。更必验之于病 而后信。又必考古方中所曾用者,用可采取,余则只可于单方外治之法用之。又有后世所谓 之奇药,或出于深山穷谷,或出于殊方异域,前世所未尝有者,后人用之,往往有奇效。此 乃偏方异气之所钟,造物之机,久而愈泄,能治古方所不能治之奇病。博物君子,亦宜识之 ,以广见闻,此又在本草之外者矣。
<目录>卷上\方药<篇名>药性变迁论属性:古方所用之药,当时效验显著,而本草载其功用凿凿者,今根据方施用,竟有应与不应,
其故 何哉?盖有数端焉∶一则地气之殊也。当时初用之始,必有所产之地,此乃其本生之土,故 气浓而力全;以后传种他方,则地气移而力薄矣。一则种类之异也。凡物之种类不一,古人 所采,必至贵之种。后世相传,必择其易于繁衍者而种之,未必皆种之至贵者。物虽非伪,
而种则殊矣。一则天生与人力之异也。当时所采,皆生于山谷之中,元气未泄,故得气独浓 。今皆人功种植,既非山谷之真气,又加灌溉之功,则性平淡而薄劣矣。一则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