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35-医学正传-第4页

自病,勿药而愈。四 时皆仿此而推。又四时皆带红黄为吉,青黑为凶。若此之类,皆色诊之要诀,学人其可忽乎。
或问∶伤寒之邪中人固无定体,然手足各有六经,何故只传足之六经,而不及于手之六经乎?刘草窗谓∶足六经属 水土木,盖水得寒则冰,土得寒则坼,木得寒则叶落枝枯;手之六经惟属金与火,盖火胜水而能敌寒,金得寒而愈坚刚。
其理甚明,将何以议之乎?曰∶言似近理而实不然者也,请陈一得如下∶盖人之有身,顶天履地,身半以上,天气主之,
身半以下,地气主之,是以上体多受风热,下体多感寒湿。其为六节之气,前三气时值春夏,其气升浮,万物生长,
故人之身半以上应之;后三气时值秋冬,其气降沉,故人之身半以下应之。自十月小雪之后,为六气之终,太阳寒水用 事,房劳辛苦之人,其太阳寒水之气,乘虚而客入于足太阳膀胱之经,同气相求故也。又曰热先于首而寒先于足,其义 亦通。寒邪郁积既久,次第而传于阳明少阳,以及三阴之经,皆从足经传始,而渐及于手之六经而已矣,此人身配合天 地之理,不期然而然也,何疑之有哉。
或问∶三焦为腑,有以心胞络为脏者,有以命门为脏者。脉诀云∶三焦无状空有名。或谓三焦与心胞络,皆有名无 实之腑脏,而其位俱在胸膈之中。或谓心胞络乃胸中之脂膜。又或谓之裹心之肉。凡此议论不一,其孰非而孰是欤?请 明以告我。曰∶其理蕴奥,甚矣难言。虽然,若夫天人之理不明,其可谓之医乎,请略陈其梗 如下∶凡万物之有形质 着乎地者,必有象以应乎天也。且以五行之理论之,如在地有木火土金水之五行,在天则有风热湿燥寒火之六气,盖人 肖天地,其五脏六腑之具于身者,与天地造化生成之理若合符节。是故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脏腑为肝为胆。在天 为热,在地为火,在人脏腑为心为小肠。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脏腑为脾为胃。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脏腑为 肺为大肠。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脏腑为肾为膀胱。五者之外,又有相火游行于天地上下气交之中,故合为五运六 气;人身之相火,亦游行于腔子之内,上下肓膜之间,命名三焦,亦合于五脏六腑。丹溪曰∶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 非此火,不能有生。夫《内经》以心胞络为脏,配合三焦而为六脏六腑,总为十二经也,其两肾本为一脏,初无左右之 分。越人始分之,亦未尝言其为相火之脏。玉叔和始立说,以三焦合命门为表里,亦有深意寓焉。盖命门虽为水脏,实 为相火所寓之地。其意盖谓左属阴,右属阳,左属血,右属气,左属水,右属火,静守常而主乎水,动处变而化为火者 也。然而相火固无定体,在上则寄于肝胆胞络之间,发则如龙火飞跃于霄汉而为雷霆也;在下则寓于两肾之内,发则如 龙火鼓舞于湖海而为波涛也。或曰∶尝闻人身之有腑者,若府库然,能盛贮诸物之名也。若大小肠、胃、膀胱、胆五腑,
皆有攸受而盛之者,未审三焦为腑,何所盛乎?曰∶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函乎肠胃之总司也。胸中肓膜之上,曰上 焦;肓膜之下,脐之上,曰中焦;脐之下,曰下焦,总名曰三焦,其可谓之无攸受乎。其体有脂膜在腔子之内,包罗乎 六脏五腑之外也。其心胞络实乃裹心之膜,包于心外,故曰心胞络,其系与三焦之系连属。故指相火之脏腑皆寄于胸中,
此知始而未知终也。其余诸说,皆辗转传讹之语耳。管见如斯, 俟知者再论。
或问∶东垣用药,多以升阳益胃目之,而悉以升麻柴胡之类佐之,何欤?曰∶夫天地四时之令,春夏之气,温而升 浮,则万物发生;秋冬之气,寒而降沉,则万物肃杀。人肖天地,常欲使胃气温而升浮,而行春夏生发之令;不欲使胃 气寒而降沉,而行秋冬肃杀之令耳。又升麻能令清气从右而上达,柴胡能令清气从左而上达。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 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是以清气一升,则浊气随降,而无以上等证。又参 等补剂,皆味浓而气滞者,若不以升柴 等药提之,何以得行于经络肌表而滋补哉。或曰∶东垣生于北方,天倾西北,阳气下陷,此法固宜,恐东南方土不宜也。
曰∶地不满东南,土气下陷,故脾胃之气不升。脾胃之气不升,则上脘不通,谷气不行,而内伤之病作矣。是以此法,
尤利于东南方也,学人不可不知此意。
或问∶内伤发热之证,其为有痰有食胸中迷闷者,固不敢骤用补气之剂;其有察脉审证,明白知是虚损内伤之候,
而投以东垣补中益气汤等,遂致胸中满闷难当,医者其技穷矣。若此者,又将何法以治之乎?曰∶此盖浊气在上而清气 不能上升,故浊气与药气相拒故耳。宜以升柴二物用酒制炒,更加附子一片,以行参 之气,及引升柴直抵下焦,引清 气上升而浊气下降,则服参 等补药不致满闷矣。学人其可不知此乎。
或问∶六淫之邪,当从《内经》六气之太过为是也。昔医和对晋平公之文,不曰风寒暑湿燥火,而曰阴阳风雨晦明,
何也?曰∶辞虽异而理实同焉。彼谓阴淫寒疾者,即太阳寒水之令太过而为寒疾也。阳淫热疾者,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