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34-医学摘粹-第27页

至一止,主有积聚。若绝 不至,则死矣。
<目录>四诊要诀\杂诊法<篇名>辨脐上下属性:脐之上,主候胃。脐之下,主候肠。其扪上下之腹皮寒热,则知胃肠有寒热之病。胃中有热,每喜冷冻饮料 。肠中有寒,多喜热汤。然与之饮热,不可过热,与之饮寒,不可过寒,惟当适其寒温之宜而已。
<目录>四诊要诀\杂诊法<篇名>辨胃肠属性:胃中有热,上发口糜,心空善饥。肠中有热,下泻热物,色黄如粥。胃中有寒,面清冷而厥,腹胀而疼 。肠中有寒,小便尿白,飧泻肠鸣。
<目录>四诊要诀\杂诊法<篇名>辨形肉属性:形分强弱,强者外邪难犯,弱者外邪易干。食多而肥者,强也。若食少而肥者,非强也,乃痰也。
肥人最怕脉如绵絮,谓之无气,则主死矣。食少而瘦者,弱也,若食多而瘦者,非弱也,乃火也。瘦人最怕 肉干着骨,谓之消瘦,亦主死矣。
<目录>四诊要诀\杂诊法<篇名>辨形脉属性:《经》曰∶形气已脱。九候虽调,获死者,谓形脱无以贮气也。形气俱虚,寸口脉调,可医者,谓形气 未相失也。形盛而肥,脉小少气者,谓气不能胜形,形衰而瘦,脉大多气者,谓形不能胜气,均主死也。
<目录>四诊要诀\杂诊法<篇名>辨形肿属性:目窠上下肿者,主有水气之病,从面肿起者,名曰风水,阳水也。从足胫肿起者,名曰石水,阴水也。
若手肿至腕,足肿至踝,面肿至项,非水也,乃阳气虚结不还之死证也。
<目录>四诊要诀\杂诊法<篇名>辨形惫属性:《经》曰∶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 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骨者 ,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凡此形神将夺,筋骨虺颓之形状,皆主死候也。
<目录>四诊要诀\杂诊法<篇名>附录寒热真假辨属性:一、假热者,水极似火也。凡病伤寒,或患杂证,有其素 禀虚寒,偶感邪气而然者。有过于劳倦而致者。有过于酒色而致者。有过于七情而致者。有原非火证,以误 服寒凉而致者。凡真热,本发热,而假热亦发热,其证则亦为面赤躁烦,亦为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或为气促 、咽喉肿痛,或为发热脉见紧数等证∶ 者见之,便认为热,妄投寒凉,下咽必毙。不知身虽有热,而里 寒格阳,或虚阳不敛者,多有此证。但其内证则口虽干渴,必不喜冷,即喜冷者,饮亦不多,或大便不实,
或先硬后溏,或小水清频,或阴枯黄赤,或气短懒言,或色黯神倦,或起倒如狂,而禁之则止,自与登高骂 詈者不同,此虚狂也。或斑如蚊迹,而浅红细碎,自与紫赤热极者不同,此假斑也。凡假热之脉,必沉细迟弱 ,或虽浮大紧数,而无力无神,此乃热在皮肤,寒在脏腑,所谓恶热非热,实阴证也。凡见此内颓内困 等证,而但知攻邪,则无有不死。急当以四逆之类,倍加附子,填补真阳,以引火归源。但使元气渐复,则 热必退藏,而病自愈。所谓火就燥者,即此义也。故凡见身热脉数,按之不鼓击者,此皆阴盛格阳,即非热 也。
二、假寒者,火极似水也。凡伤寒热甚,失于汗下,以致阳邪亢极,郁伏于内,则邪自阳经传入阴分,
故为身热发厥,神气昏沉,或时畏寒,状若阴证。凡真寒本畏寒,而假寒亦畏寒。此热深厥亦深,热极反兼寒 化也。大抵此证,必声壮气粗,形强有力,或唇焦舌黑。口渴饮冷,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因多饮药水,
以致下利纯清水,而其中仍有燥粪,及失气极臭者。察其六脉,必皆沉滑有力,此阳证也。凡内实者,宜三 承气汤,择而用之。潮热者,以大柴胡汤,解而下之。内不实者。以白虎汤之类清之。若杂证之假寒者,亦 或为畏寒,或为战栗,此以热极于内,而寒侵于外,则寒热之气,两不相投,因而寒栗,此皆寒在皮肤,热在 骨髓,所谓恶寒非寒、明是热证。但察其 内证,则或为喜冷,或为便结,或小水之热涩,或口臭而躁烦。察其脉必滑实有力。凡见此证,即当以凉膈芩 连之属,助其阴而清其火,使内热既除,则外寒自伏,所谓水流湿者,亦此义也。故凡身寒厥冷,其脉滑数,
按之鼓击于指下者,此阳极似阴,即非寒也。
<目录>杂证要法<篇名>自叙属性:医之为道,精矣微矣。脏腑生成之象,经络起止之原,六气循环之理,五行生克之机,必须一一讲求明 白,始可以论证出方。学问有体,而后有用,岂可区区专重夫末节哉,然脏腑、经络、六气、五行之说,
《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诸书言之详矣。而后世名医,阐发《经》旨,亦不留余蕴,一经 披览,即可识其指归。惟论证出方,自金元以来,诸医议论纷歧,各逞臆见,致令后之业医者,分门别户,莫 得真传,有心人所为感慨系之也!余留心医学,三十余年。检阅方书,数十余部。除《伤寒》、《金匮》而 外,求其与《内经》之旨相合者,颇少。惟我朝名医辈出,如喻嘉言、徐灵胎、高士宗、张隐庵、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