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32-医学心悟-第35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二\伤寒兼症【篇名】阴躁似阳躁属性:阴极反发躁也。伤寒阳证发躁,必口渴便闭,下利肠垢,或谵言妄语,脉必沉实有力。
若直中阴寒,不应有躁,今反烦躁者,是物极则反,水极似火也。其证口燥渴,思得水而不 能饮,欲坐卧泥水之中,脉必沉迟无力,名曰阴躁,宜用温剂。设或认为阳躁而清之,误之 甚矣。
【目录】卷二\伤寒兼症【篇名】阳厥似阴厥属性:阳厥者,热极而反发厥也。直中寒邪,则手足厥冷,今传经热证而亦发厥者,乃物极则 反,火极似水也。书曰∶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是也。但寒厥初病即见,热厥则渐次而至 大不同尔。
【目录】卷二\伤寒兼症【篇名】肿属性:肿有三证,太阳风湿相搏,身微肿者,宜疏风去湿。阳明风热,耳前后肿者,宜刺。大 病瘥后,腰以下肿者,宜利小便。
【目录】卷二\伤寒兼症【篇名】除中属性:伤寒六七日,脉迟,迟则为寒,医者不察,反以凉药彻其热,腹中应冷不能食,今反能 食,名曰除中。言食下即除去也。为难治。试与素饼食之,得饼发热者除中,不发热者,非 除中也。
【目录】卷二\伤寒兼症【篇名】气上冲心属性:腹里时时上冲也。伤寒传至厥阴,消渴,气上冲心,热证也。经云∶诸逆冲上,皆属 于火是也。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
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按寒字,当作痰)。
【目录】卷二\伤寒兼症【篇名】瓜蒂散属性:瓜蒂(炒黄) 赤小豆(等分)
上研为细末,取一钱,用豉一撮,汤一碗,先渍之,须臾煎成稀糜,去渣,取汁和末药 五分,温服,药下便卧,欲吐,且忍之,良久再吐,如不吐,复如前进一服,以手指探之即 吐。如过时又不吐,饮热汤一升,以助药力。吐讫,便可食。若服药过多者,饮清水解之。
【目录】卷二\伤寒兼症【篇名】姜附汤属性:温中回阳。
干姜(三钱) 熟附子(三钱)
水煎服。

香薷饮
(见伤暑)

【目录】卷二\伤寒兼症【篇名】桂枝附子汤属性:(即桂枝汤加附子,见太阳经证。

藿香正气散
(见伤暑)


保和汤
(见心痛。

补中益气汤 见类中。

二陈汤
(见中风。


槟榔散
(见香港脚)


四物汤
(见虚证。


泽兰汤
(见腰痛)

【目录】卷二\伤寒兼症【篇名】甘草附子汤属性:治风湿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甘草(炙) 熟附子(各一钱) 白术 桂枝(各一钱五分 水煎温服。
【目录】卷二\伤寒兼症【篇名】麻黄附子细辛汤属性:温经发表。
麻黄 附子(各一钱) 细辛(五分) 生姜(三片 水煎服。

八味汤
(见类中)

【目录】卷二\伤寒兼症【篇名】十枣汤属性:水停胁下,硬满而痛,不可忍,干呕,气短,自汗出,不恶寒。
芫花 甘遂 大戟(等分为末)
水一钟半,先煎大枣十枚,取八分,入药末三分,温服。若病不除,再服三分。

桂枝加芍药汤
(见太阳经证 【目录】卷二\伤寒兼症【篇名】人参膏属性:用顶参六两,水五碗,煎取二碗;复渣用水二碗,煎取一碗,去渣,将三碗参 汁合为一处,缓火煎熬。以箸常常搅之,候汁稠浓,即成膏矣,凡救虚危将脱之证,得此为
六味汤
(见类中。

【目录】卷二\伤寒兼症【篇名】当归补血汤属性:治血虚燥热,证象白虎。误服白虎者,不治。
黄 (八钱) 当归(二钱) 大枣(五枚 水煎服。
【目录】卷二\伤寒兼症【篇名】酸枣仁汤属性:治汗下后,虚烦不得眠。
枣仁(炒透,一钱) 甘草 知母 麦冬 茯苓(各六分) 干姜(三分)
水煎服。
【目录】卷二\伤寒兼症【篇名】小青龙汤属性:治表不解,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
麻黄 桂枝 芍药(各一钱) 半夏(姜汁炒,一钱五分) 甘草(炙) 干姜 细辛(各五分)
水煎服。

逍遥散
(见类中)


五味异功散、归脾汤、十全大补汤
(并见虚证。

【目录】卷二\伤寒兼症【篇名】桂枝甘草汤属性:(即桂枝汤倍甘草,见太阳经证)

代抵当丸
(见淋症)

【目录】卷三【篇名】中风门属性:中风者,真中风也,有中腑、中脏、中血脉之殊。中腑者,中在表也,外有六经之形证 与伤寒六经传变之证无异也。中太阳,用桂枝汤。中阳明,葛根汤加桂枝。中少阳,小柴 胡汤加桂枝。其法悉具伤寒门,兹不赘。中脏者,中在里也,其人眩仆昏冒,不醒人事,或 痰声如曳锯,宜分脏腑、寒热而治之。假如其人素挟虚寒,或暴中新寒,则风水相遭,寒冰 彻骨,而风为寒风矣;假如其人素有积热,或郁火暴发,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而风为热 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