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虚冷,其痰涎上壅者,水不归原也。面赤烦躁者,火不归原也。惟桂附八味能引火归原
火归水中,则水能生木,木不生风,而风自熄矣。
二曰虚中。凡人体质虚弱,过于作劳,伤损元气,以致痰壅气浮,卒然昏倒,宜用六君
子汤主之。中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主之。
三曰湿中。湿中者,即痰中也。凡人嗜食肥甘,或醇酒乳酪,则湿从内受。或山岚瘴气
久雨阴晦,或远行涉水,坐卧湿地,则湿从外受。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卒然昏倒
无知也。苍白二陈汤主之。
四曰寒中。凡人暴中于寒,卒然口鼻气冷,手足厥冷,或腹痛,下利清谷,或身体强硬
口噤不语,四肢战摇,此寒邪直中于里也。宜用姜附汤,或附子理中汤加桂主之。
五曰暑中。凡人务农于赤日,行旅于长途,暑气逼迫,卒然昏倒,自汗面垢,昏不知人
急用千金消暑丸灌之,其人立苏。此药有回生之功,一切暑药,皆不及此,村落中各宜预
备。灌醒后,以益元散清之,或以四味香薷饮,去浓朴,加丹参、茯苓、黄连治之。虚者,
加人参。余详论伤暑门。
六曰气中。七情气结,或怒动肝气,以致气逆痰壅,牙关紧急,极与中风相似,但中风
身热,中气身凉。中风脉浮,中气脉沉。且病有根由,必须细究。宜用木香调气散主之。
七曰食中。醉饱过度,或着恼怒,以致饮食填塞胸中,胃气不行,卒然昏倒,宜用橘红
二两,生姜一两,炒盐一撮,煎汤,灌而吐之,次用神术散和之。其最甚者,胸高满闷,闭
而不通,或牙关紧急,厥晕不醒,但心头温者,即以独行丸攻之,药即下咽,其人或吐或泻
自应渐苏。若泻不止者,以冷粥汤饮之,即止。
八曰恶中。登冢入庙,冷屋栖迟,以致邪气相侵,卒然错语妄言,或头面青黯,昏不知
人,急用葱姜汤灌之,次以神术散调之。苏合丸亦佳。



<目录>卷三\类中风

<篇名>加味逍遥散

属性:治肝经郁火,胸胁胀痛,或作寒热,甚至肝木生风,眩晕振摇,或切牙发
痉,一目斜视,一手一足搐搦,此皆肝气不和之证。经云∶木郁达之是已。
柴胡 甘草 茯苓 白术 当归 白芍 丹皮 黑山栀(各一钱) 薄荷(五分)
水煎服。
\x牛黄清心丸\x (见真中门。



<目录>卷三\类中风

<篇名>贝母栝蒌散

属性:贝母(二钱) 栝蒌仁(一钱五分) 胆南星(五分) 黄芩 橘红 黄连(炒,各一钱) 甘草 黑山
栀(各五分
水煎服。



<目录>卷三\类中风

<篇名>加味归脾汤

属性:黄 (一钱五分) 人参 白术 茯神 当归 枣仁(炒,各一钱) 远志(去心泡) 甘草(炙,
各七分) 丹皮 黑山栀(各八分) 元眼肉(五枚)
水煎服。



<目录>卷三\类中风

<篇名>六味地黄汤

属性:滋水制火,则无上盛下虚之患。
大熟地(四钱) 山萸肉(去核) 山药(各二钱) 丹皮 茯苓 泽泻(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
本方加肉桂、熟附子各五分,各八味地黄汤。若为丸,十倍其药,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x地黄饮子\x (见真中)



<目录>卷三\类中风

<篇名>六君子汤

属性:理脾祛痰。
人参 茯苓 白术(陈土炒) 陈皮(去白) 甘草(炙) 半夏(汤泡七次,各一钱) 生姜(五分
大枣(二枚
水煎服。



<目录>卷三\类中风

<篇名>补中益气汤

属性:中气下陷,宜服此以升举之。
黄 (一钱五分) 白术(陈土炒) 人参 当归 甘草(炙,各一钱) 柴胡 升麻(各三分) 陈
皮(五分) 生姜(一片) 大枣(二枚
水煎服。



<目录>卷三\类中风

<篇名>苍白二陈汤

属性:(见中风)
即二陈汤,加苍术、白术(各一钱)。
\x姜附汤\x (见诸方补遗。
\x附子理中汤\x (见真中。



<目录>卷三\类中风

<篇名>千金消暑丸

属性:治中暑昏闷不醒,并伏暑停食,呕吐泻利,一切暑药,皆不及此。
半夏(醋煮,四两) 茯苓 甘草(各二两
共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六十丸,开水下,若昏愦不醒,碾碎
灌之。予用此药,治中暑证,累效。有一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