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治横流,而为北门之坐镇也。六曰除风热,
尤氏以竹沥汤滋液以除热,而余则以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黄连阿胶汤直探阳明少阴之本源
以除大热也。七曰通经隧,尤氏以苏合香丸,至宝丹集诸香之气以通神,而余则用风引汤炼
五色之石以补天也。八曰灸俞穴,以中风卒倒,邪风暴加,真气反陷,表里之气不相通,则
阴阳之气不相系,艾灸速于汤药,但尤氏之取穴太多,而余则取穴较少耳。



<目录>卷二\运气易知

<篇名>附中风应灸俞穴

属性:灸风中腑手足不遂等症∶
百会一穴(在项中央,旋毛中陷,可容豆许。
曲池一穴(在肘外辅屈曲骨中,以手拱胸取之,横纹头陷中是。
肩 二穴(在肩端两骨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
风市二穴(在膝外两筋间,平立舒下手着腿当中,指头尽处,陷者宛宛中。
足三里二穴(在膝眼下三寸, 外 两筋间。
绝骨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
灸风中脏,气寒涎潮,不语昏危者,下火立效∶
百会一穴。
大椎一穴(一名百劳,在项后第一椎上陷中。
风池二穴(在颞 后,发际陷中。
曲池二穴。
间使二穴(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
足三里二穴。
灸风中脉,口眼歪斜∶
听会二穴(在耳后陷中,张口得之,动脉应手。
颊车二穴(在耳下入八分。
地仓二穴(在侠口旁吻四分近下,有脉微动者是。
凡 向右者,为左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左 向中二七壮; 向左者,为右边脉
中风而缓也,宜灸右 陷中二七壮。艾炷大如麦粒,频频灸之,以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
灸中风卒厥,危急等证∶
(神阙)用净盐炒干,纳脐中令满,上加浓姜一片盖之,灸百壮至五百壮,愈多愈妙。姜焦
则易之。
灸丹田(脐下三寸,)气海(脐下一寸五分。)二穴俱连命门,为生气之海,经脉之本,灸之皆有
大效。
凡灸法,炷如苍耳大,必须大实,其艾又须大热,初得风之时,当根据此次第灸之,火下
即愈。《千金翼》云∶“愈风之法,火灸特有奇妙,针石汤药皆所不及也。”
灸法,头面上炷艾宜小不宜大,手足上乃可粗也。又须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后灸上
。若失音者,语言如故,而声音如不出,脏气虚也。虚在脾,用资寿解语汤。以脾之脉,挟
喉连舌本也。虚在心,用黄连阿胶汤,以心之别脉,系舌本也。六君子汤倍加麦门冬,入竹
沥,再加丹参、远志、石菖蒲之类,兼补诸脏。
舌强不能语,虽语而謇涩不清,风痰之塞闭也。不语者,绝无言语,有神昏而致者,有
肾虚气厥不至舌下者,虚热用接命丹,虚寒用地黄饮子。
口眼歪斜,为足阳明之脉循颊车,手太阳之脉循颈上颊,二经受风,牵引不正,以《外
台》独活、竹沥、地黄汁饮之。
偏风,半身不遂是也。和利阴阳,疏瀹经络,治内伤之道也。大药攻邪,针熨取汗,治
外感之道也。熨法用天麻、半夏、细辛各二两,绢袋二个,盛药蒸热,熨患处,汗出则愈

历节痛风,下有专条,用黑豆炒用半升,威灵仙二两,桑白皮一两,用醉酒一升半,煎八
合顿服之。又用白头草一握,捣,以醇酒投之顿服。
风缓即瘫痪,近日以左瘫右痪分之,非是。盖脾主肌肉四肢,胃为水谷之海,所以流布
水谷之气,周养一身。今风邪袭脾胃之虚,而四肢安得不为之缓废乎?又肝主筋,肾主骨,
肝肾伤,而手足亦为缓弱。
风瘙痒者,表虚卫弱,风邪乘之而变热,热即瘙痒,搔之则成疮也。宜用洗方,紫背浮
萍半碗, 草一握,蛇床子、防风各五钱,苍耳子一两,煎汤洗数次即愈。
历节风,一身之关节疼痛也。新病宜五积散以散邪,久痛宜补养气血以胜邪,与中血脉
之治同。
《内经》无此病名,仲景《金匮》有之,其桂枝、芍药、知母、生姜汤尤效。闽医名“
燎火风”,用犀角、羚羊角、独活、牛蒡根、元参、栀子、大黄、升麻之类。



<目录>卷二\运气易知

<篇名>历节风诗

属性:关节剧疼历节风,方书五积散神功,若投温燥还增病,干葛冬藤(金银花,一名忍冬藤)羊
藿(淫羊藿)充(叶天士《本草经解》注云∶淫羊藿浸酒治偏枯。
痹者,风、寒、湿三气合成为病,痛中带麻也。然三气之中,以湿为主,宜二陈汤加苍
术、白术、防风治之,又可借用历节风治法。《金匮》黄 五物汤治血痹,然亦痹症属虚者
之通剂,服二十余剂必效。
(经义)《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
为痛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