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风巅胀
(宜和阳熄风)
牡蛎 阿胶 淡菜 青黛 左升太过∶阿胶 女贞子 鸡子黄 木反刑金 生地 天门冬 糯稻根
胁痛
旋复花汤加桃仁、柏仁
寒热右胁痛
芦根 苡仁 白蔻仁 杏仁 枣子 枇杷叶
大肠嗽
(必便溏畏风)
白术 木瓜 赤石脂 炙草 枣子 茯苓 白芍 禹余粮 姜汁 陈曰∶木扣金鸣,清金制木,暑与风寒热兼症,理肺治胃为主。风用辛平,寒用辛温,土 虚不生金,用甘凉、甘温二物,合乎阳土阴上。
【目录】卷上\杂症【篇名】干咳属性:(治法与前咳嗽门可参看)
干咳日久用滋阴,内热无痰最害人。四物汤堪为主剂,再加知柏及元参。灯心甘草和诸 药,桔梗天花火用芩。茯苓贝母消痰用,天麦款桑润燥增。血见丹皮北沙苑,肺伤白芨参 吞。酸收诃味泻桑壳,辛散姜防用有灵。面红吐血火炎上,童便藕汁效如神。
【目录】卷上\杂症【篇名】喘病章属性: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肺最清高无窒塞,一有邪干便喘急。内因痰火外风寒,六脉浮洪更有力。是为实症五虎 汤,半辛甘石及麻黄。桑皮杏壳姜葱益,随症加减无成方。若有痰升痰喘症,茯苓香附南星 石。乍进乍退名火喘,麦冬苏味栀芩益。食因作喘食积因,曲芽腹实查同进。大便燥结不能 通,苏子元明大黄胜。何者乃为正气虚,过劳则发似邪欺。吸入气知脉无力,补中益气汤堪 施。黄芩山栀兼火用,茯苓半夏挟痰宜。
肺郁水气不降
麻黄 苡仁 杏仁 甘草 干姜 茯苓 人参 半夏 五味 葶苈 桑皮 川朴 猪苓 泽泻 木通 腹皮 小青龙汤去桂芍,加人参、杏仁,此彻饮以就太阳也。
乙肝升饮邪上逆
越婢汤 麻黄 石羔 甘草 生姜 大 枣旋复花汤
肾气不纳
熟地 阿胶 萸肉 茯苓 龟版 附子 怀膝 远志 五味 慈石 秋石 山药 黄 淡菜 胡桃 杞子 青盐 人参 白术 海参 芡实 莲子 青铅 蛤蚧 补骨 脂八味丸 生姜汁 车前 炙草
精伤者填以浓浓之剂兼镇摄
肾气丸加沉香,都气丸入青铅。
中气虚
(此中虚气馁,土不生金也)
人参建中汤去姜
胃虚
黄精 茯苓 胡麻 甘草
肾阳虚浊阴上逆
人参 干姜 泽泻 附子 茯苓 猪苓 陈曰∶丹溪有外感之喘治肺,内伤之喘治肾。以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耳。先喘而后胀治 肺,先胀而后喘治脾。肺宜辛则通,微苦则降,直入中下,非治肺之方法。
【目录】卷上\杂症【篇名】哮病章属性:此症初感外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肺,时发时止,淹缠岁月。更有痰哮、咸哮、
醋哮,过食生冷及幼稚之童天哮诸症 喉中为甚水鸡声,哮症原来痰病侵。若得吐痰并发散,远离浓味药方灵。定喘之汤可参 用,化痰为主治须明。
定喘汤 白果 黄芩 苏子 半夏 款冬花 麻黄 杏仁 甘草 桑皮
寒
桂枝 制麻黄 茯苓 五味 橘红 川朴 干姜 白芥子 杏仁 甘草 半夏 小青龙汤亦可参用
病举发
葶苈大枣汤
养正
肾气丸去肉桂、牛膝
哮兼痰饮
真武丸、小青龙汤去麻黄、细辛,加赤砂糖、炒石膏。
气虚
四君子汤增减 陈曰∶治以温通肺脏,下摄肾真为主。又必补益中气。其辛散苦寒、豁痰破气之药俱非 所宜,忌用金石药,记之。
【目录】卷上\杂症【篇名】疟病章属性:古人论疟不离乎肝胆,亦犹咳不离乎肺也 寒热往来名曰疟,正气与邪相击搏。风寒暑湿食与痰,亦有阴虚兼气弱。阳分日发邪气 轻,阴分深兮间日作。在气早临(气分)血晏临(血分),于阳为热寒为阴。并则寒热离则止 (暑气邪气与营卫并行则疟作,离则疟止),营卫邪气交相争。邪不胜正到时早(邪达于阳病 退),正不胜邪移晚行(邪陷于阴,病进)。总因感邪汗不泄,汗闭不泄痰郁成。痰郁不散发寒 热,要看受病久与新。新疟宜泄宜发散,久疟补气和滋阴。无痰无食不成疟,初起饮服清脾 灵。自汗去半加知料,无汗加苍干葛吞。多热黄芩知母进,多寒薄桂胥堪增。头痛川芎羌芷 要,烦渴不眠粉葛凭。夏月香薷白扁豆,冬天无汗麻黄应。若既日久精神倦,六脉细微出盗 汗。滋阴鳖甲归芍佳,补气参 洵称善。清脾饮除果浓朴,姜枣加之病渐痊。又生疟母左胁 间,令人多汗胁痛连。治宜消导用何药,鳖甲棱蓬附四般。醋煎停匀加海粉,桃青芽曲红花 兼。为末和丸日三服,块当化散不为艰。
暑热宜专理上焦肺脏清气
桂枝白虎汤 天水散
湿邪宜治脾胃中焦阳气
藿香正气散 二陈汤去甘草 加杏仁、白蔻、生姜。
足太阳脾虚,面浮胀满
通补用理中汤 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 开腑用五苓散 术 桂 茯 猪 泽
足少阴肾痿弱成劳,宜滋阴温养
复脉汤 人参 炙草 桂枝 麻仁 生 地阿胶 麦冬 生姜 大枣
足厥阴肝厥逆吐蛔及邪结疟母
乌梅丸 鳖甲煎丸 鳖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