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28-医学入门-第287页

不下;劳气所至,为膈噎、喘促;思气所至,为 中痞,三焦闭塞,咽嗌不利。痰饮脉滑或伏,二陈汤、古参夏汤、化痰丸、栝蒌实丸,或用 黄连、吴萸、贝母、栝蒌仁、牛转草,水煎;食积脉滑而短,枳术丸加黄连、陈皮、半夏,
或狗米平胃丸、虎脂平胃丸,或用保和丸二钱,加姜炒黄连三钱、山楂二钱为丸,麻仁大,
胭脂为衣,每六十丸,人参煎汤,入竹沥下。七情郁结,脉沉而涩,饮食喜静,胸背痛者,
四七汤、温胆汤;痞满烦闷,微嗽,二便不利者,分心气饮、四磨汤,或木香、槟榔二味等 分为末,白汤下;伤神不睡者,十味温胆汤、朱砂安神丸;腹胀肠鸣者,木香匀气散;有积 聚者,阿魏撞气丸;恶闻食气者,五膈宽中散。
气血两虚多口沫;
沫大出者,死。气虚不能运化生痰者,脉必缓而无力,四君子汤;大便闭,加芦 根、童便;气虚甚者,六君子汤加附子、大黄;酒毒,加甘庶汁;单人参汤、人参膏尤妙。
血虚不能滋润生火者,脉必数而无力,四物汤加童便、竹沥、姜汁;大便闭,加桃仁、红花 ;有瘀血,加牡丹皮、韭汁;防生虫,加驴尿;血虚甚,加干姜;血燥,加牛、羊乳汁,不 可以人乳代之,盖人乳反有七情、饮食之毒火故也;气血俱虚者,八物汤主之。
金水二脏须扶持,
血阴主静,内外两静,则脏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气有养,阴血自生,津液传 化合宜,何膈噎之有?肾气丸主之。
益阴养胃是总诀。
不问虚实,俱以益阴养胃为主,庶免后患。通用二陈汤加童便、竹沥、姜汁、
韭汁;有热,加土炒芩、连、栝蒌、桔梗;七情,加香附、川芎、木香、槟榔;不纳食,加 麦芽、神曲;热结食反上奔,加大黄、桃仁;气虚,合四君子汤;血虚 ,合四物汤。杂方∶烧 针丸、杵糠丸、紫金锭、霞天膏、神仙夺命丹、古阿魏散,或灵砂,烧酒下。凡五十岁后,
血枯粪如羊屎,及年少不淡薄饮食、断绝房室者,不治。
\x关格\x 与呕吐、膈噎、淋证参看。
关不小便格吐逆,
经云∶人迎脉大于气口四倍,名曰格;气口脉大于人迎四倍 ,名曰关。
上寒下热中焦窒;
关,乃阳不下,以寒在胸中,塞而不入;格,乃阴不上,以热在下焦,寒而不 出。上下不通,三焦撩乱,中气不足,阴阳不能相荣,
故既关且格。中虚者,补中益气汤加 槟榔以升降之;中虚痰盛者,六君子汤去术,加柏子仁及麝少许;虚甚,吐利俱不得者,既 济丸。
吐提其气非为痰,
关格与噎秽稍异,胃中觉气有碍,欲升不升,欲降不降,欲食不食,宜二陈汤,
加木通,吐其横格之气,不必在出痰也。
或治下焦不可执。
古云∶关格死在旦夕,但治下焦可愈。经云∶少阳所至,为呕涌溢,食不下。言 火逆上而为呕吐,非膈上所生,独为关,非格也,大承气汤下之。若但吐而不得小便者,胃 苓汤。有膏粱积热,损伤北方真水者,滋肾丸主之。忌用淡渗利水之药,详前淋证。凡关格 见头汗者,死。
证虚柔实则刚,
阳极则为刚 ,多类风证,宜清热化痰祛风;阴极则为柔 ,多类厥证 ,宜温补化痰降火。此丹溪胃实则为刚,虚则为柔,皆危证也。余详伤寒。
口噤不醒通身强。
病发则身强不醒,痫病发则身软时醒。 、痫相似,而实不同。
内外因皆挟痰火,
或外因风邪,或内因七情,皆必挟痰火而后发 。痰壅发 不醒,或只 手足搐 搦,左右动摇,宜祛风导痰汤,加竹沥、姜汁。风痰盛者,败毒散加防风、天麻、黄芩、全 蝎、生姜、薄荷,或通圣散加人参、柴胡,间服寿星丸,姜汁、竹沥下。火盛则遍身战掉,
犹火炎而旋转也。火能燥物,而使气液不足,宜四物二陈汤,加芩、连、知、柏、竹沥、童 便 ,补而散之。实火则胸满,口噤切牙,脚挛,卧不着床,大便闭者,大承气汤下之,仍忌 风药。盖火为风燥之本,能治其火,则风自散,而燥自润矣。
郁闷诸虚甚则亡。
七情郁闷者,乌药顺气散、八味顺气散主之。诸虚绝无风邪,而筋脉挛急,角弓 反张者,乃 气血虚脱,无以主持养筋,此等尤不可纯用风药。经曰∶诸 强直,皆属于湿。湿极反 兼风 化制之,实非风也,虚也。故又有言曰∶虚为本,痰火外邪为标。气虚者,补中益气汤加 竹沥,或六君子汤加黄 、附子、柴胡;血虚者,四物汤加防风、羌活,或大秦艽汤。
病比痫更重,甚则因而昏死者有之。
痫 痫与癫狂相似,但痫病时发时止,邪流五脏;癫狂经久不愈,邪全归心。
痫有阴阳只是痰,
内伤最多,外感极少。盖伤饮食,积为痰火,上迷心窍;惊恐忧怒,则火盛神不 守舍,舍空痰寒。丹溪云∶痫因痰寒心窍,发则头旋卒倒,手足搐搦,口眼相引,胸背强直 ,叫吼吐涎,食顷乃醒。病先身热脉浮在表者,阳痫,属六腑,易治;病先身冷脉沉在里者 ,阴痫,属五脏,难治。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