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元已漏矣。若谓无古今之异,则是三代之礼至今可尽行矣。其不可改者,表里虚实
之法,寒热温凉之性耳。许氏谓读仲景书,须守仲景法;得仲景心,不泥仲景方者是也。陶氏所立三十六方,
似于伤寒加一疣赘,然古法已湮,亦正欠此一番活动,故备载之。
证自我识,方自我立。草木鸟兽资乎生,
固有读医书而不知医者,未有不读医书而知医者。
神明变化存乎心。
四大家之书,既理会又能通于儒,而后可以神明变化,故曰不知《易》者不可以言医。



<目录>外集・卷三\(病机)外感

<篇名>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

属性:\x大汗\x
寒气入人肌肤,久则侵骨,头痛如劈,身热如火,浮热甚者,俱宜午时前发汗,午后阴分不宜。故曰∶
汗不太早,汗不厌早,紧急不拘晨夜。以衣被覆首裹足,向火服药,缓缓得汗,令手足澉遍为佳。如难汗,
将渣再服;或汗后不解,又可再汗;若急汗如水淋沥,则病邪不除而真阳脱亡。丸、散亦可发汗,不如汤药
为验。
\x麻黄汤\x 治太阳证,头疼发热恶寒,脊强身痛无汗,脉浮紧而喘。又治太阳八九日不解,以此发汗,
必衄乃解,及不得汗发衄。又治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腹不满,邪在表分不可下者。又治阳明脉浮,无
汗而喘。凡脉起浮,无余证者,皆宜服之。
麻黄(三钱) 桂枝(二钱) 杏仁(十粒) 甘草(六分)
姜三片,葱二茎,水煎热服取汗。凡发汗药,一服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如感寒深重,服汤不得汗,宜再
服之。半日连进二三剂而汗不出者,死。方意以寒伤荣,则荣盛而卫虚,荣脉
中寒邪盛,则血脉滞而头项背腰强痛,是用桂、杏之辛甘以散之;卫虚则恶寒无汗,气逆而喘,宜麻黄、甘草
之甘以大发之,充其卫分之阳。或疑无汗用桂枝者,盖荣行脉中,并卫气而犯之。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
佐以苦辛。又曰∶辛甘发散为阳。凡寒淫者皆此例也。
\x陶氏麻黄汤\x 即前方加升麻、川芎、白芷、防风、羌活、 本、姜、葱、豆豉,煎热服。治法同上。如本经
寒热头痛,无汗而喘,去升麻加葛根;本经寒热身痛,去杏仁加苍术、芍药;本经寒热身痒,面赤不得小汗者,
去杏、芷、升麻加柴胡、芍药;本经寒热头痛,胸中饱闷,加枳壳、桔梗。凡陶氏方原无等分,以意酌量可也。
《活人大全》云∶太阳证,脉浮无汗,当以急汗,麻黄汤主之。肝之表见证者,加防风、羌活;心之表见证者,
加黄芩、石膏;脾之表见证者,加防己、白术;肺之表见证者,加桂枝、生姜;肾之表见证者,加熟附子、生
姜。
\x追魂汤\x 治卒厥暴死及客忤鬼击飞尸,奄忽气绝,口噤。麻黄三钱,杏仁二十五粒,甘草二钱,水煎,HT
口灌服。若更不下,分病患发,左右提搦肩引之,药下渐苏。一方有桂枝二钱。服后身和汗出则愈。若入脏,
唇青身冷即死。
\x三拗汤\x 治感冒风邪寒冷,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多痰,胸满短气喘急。麻黄、杏仁、甘草各一钱,姜
三片,水煎温服,得汗为度。如胸紧加枳实,有痰加半夏,头痛加石膏、细茶。
\x五拗汤\x 即前方加荆芥、桔梗等分。如咽痛甚者,临服入芒硝少许。一方去荆芥、桔梗,用枳实、半夏。
\x麻黄附子细辛汤\x 麻黄、细辛各二钱,熟附半枚,寒甚者一枚,姜五片,枣二枚,水煎温服,取汗至
足乃愈。如呕吐去细辛,倍生姜。方意以伤寒无热恶寒者,阴经病也。今少阴病始得之,当无热而反发热,但
头不痛为异耳,乃邪在表也;脉虽沉以始得邪气未深,尤当温剂发汗以散之。是用附子、细辛之辛以温少阴之
经,麻黄之甘以散少阴之寒。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润之是也。凡房欲后伤寒者,多患
此证。《活人大全》云∶少阴证脉沉欲寐,始得之发热,肢厥无汗,为表病里和,当以此汤缓以汗之。随各脏
见证加药,同麻黄汤。若少阴外显前证,内见二便闭涩,或泻赤水,谓之有表复有里,宜本方去麻黄,名附子细
辛汤。随各脏见证,加药同麻黄汤,但更加大黄以微利之。
\x麻黄附子甘草汤\x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发热脉沉细,邪犹在表,无吐利厥逆诸里证,宜此汤微汗以缓散
之。即前方去细辛,加甘草二钱,煎服。凡方以麻黄为主者,皆自麻黄汤而变之也。
\x解肌\x
微汗也。风伤卫,卫强则荣弱,故以补荣。不可大汗伤血,须半空心时,密室加衣静坐,宜热服药,得粘
汗即止。
\x桂枝汤\x 治太阳伤风,卫实荣虚,自汗头痛,鼻鸣项强干呕,啬啬恶寒,洒洒恶风,翕翕发热,或热多
寒少,面色光而不惨,烦躁身痛,手足不冷,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