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方,四十四味药品,调治温暑初证、杂证、
余证及杂病痰火、湿热。曲尽其妙,男妇俱同。



<目录>外集・卷三\(病机)外感

<篇名>伤寒

属性:详《伤寒论》、《百问百证歌》、《活人书》、《活人大全》及今陶氏《六书》、王氏《家宝》与各名家,
惟陆氏伤寒未睹其书。
尝闻病皆起于伤寒,治莫精于仲景。一百一十三方,如水有源;(不过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以变化以也)
三百九十七法,如衣有领。(不过阴阳表里虚实而已)惜乎!全书亡而后益支离,记性拙而聊从简省,姑以六
经而言之。



<目录>外集・卷三\(病机)外感

<篇名>伤寒

属性:太阳则头疼身热脊强,
此太阳正病也。以后凡言太阳证,即头疼身热脊强也。凡言表证者,亦即太阳证也,各经仿此。阳从下起,
三阳之长曰太阳。脉尺寸俱浮,浮紧伤寒,浮缓伤风。太阳受病,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背腰
脊强。头者,诸阳之会,气病则麻,血病则痛。身热者,
寒客皮毛,郁闭其阳,而后发热,阳虽人身正气,郁则为邪、为热。热虽甚不死,盖伤寒始于寒而终成于热也。
惟不发热而但恶寒者,邪发于阴也。或热多寒少、或不大便而泉清频数、或热结膀胱溺涩、或汗多溺难、或汗
后不解、或汗漏不止、或过经不解、或蓄血发黄、或喘、或呕,皆太阳所主。
阳明则目痛鼻干不眠。
阳为明,夹于二阳之中,阳气盛极,故曰阳明。脉尺寸俱长。长而微洪经病,长而沉数腑病。太阳脉静则
不传,如脉数急欲吐者,此寒邪变热,传于阳明,当二三日发。以其经中客邪,故目痛鼻干。身热者,阳明
主肌肉,邪甚则身前皆热。不眠者,烦盛津干,胃气不和也。太阳未罢者,发热恶寒。太阳已罢者,不恶寒而反
恶热,烦渴作呕,津干便硬,或即狂言,谓之正阳明。少阳阳明,胁满不大便而呕。或瘀血发黄,或下血谵语,
或胸烦懊 ,皆此经所主。然亦有里寒下利,或寒气结积而为痼瘕者,不可不知。
少阳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为之苦;
少,初也。阳气初嫩,亚于阳明,故曰少阳。脉尺寸俱弦,弦而滑数者,阳极发厥;弦而和者,病欲散。
少阳受病,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风热上壅不利,则耳聋胁痛、寒热往来、不食、呕而口苦干、
目眩。若不呕吐而能食者,为三阴不受邪也。若身无大热燥闷者,阳去入阴无疑矣。似疟,妇人血结,皆此经
所主。
太阴腹满自利,尺寸沉而津不到咽。
阴从天降,首曰太阴。在阳为表,在阴为里,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故尺寸俱沉,沉实有力
当下,沉细无力当温。太阴受病,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咽溢,故腹满或痛,而嗌喉下干燥。或大
便不通,小便如常;或自利,手足温而渴者,为传经腑热。或自利不渴,手足冷者,为直中阴证。或因内伤饮
食,冷气入脾,必腹痛胸膈不快。然太阴乃三阳之终,三阴之始,阳经表证未尽宜汗,半表里胸满多痰宜吐,
传经里热宜下,直中阴经宜温。调脾胜邪,正在此关。
少阴舌干口燥,
次于太阴,故曰少阴。脉尺寸俱沉,沉实有力当下,沉微无力当温。少阴受病,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起
于足心,贯肾络于肺系,故舌干口燥而渴。或自利清水,心痛腹胀;或大便闭硬,不欲浓衣者,皆热入里之深
也。苦厥逆畏寒,欲吐不吐,腹痛自利,小便白色,或干呕,亡阳咽痛,脉微欲寐者,乃阴毒入脏之深也。或
下利体痛,咳呕者,水气也。或饭食入口则吐,脉弦迟,厥逆,心下实者,不可下也,宜吐之。或脉沉发热者,
汗之。盖有初得病直攻少阴,不先自太阳传次而入也。
厥阴烦满囊拳。
厥阴者,阴尽则变而厥逆生。盖传经至此已尽,无复可传,再传则逆于手经矣。脉尺寸俱沉,沉实有力当
下,沉迟无力当温,浮缓者病自愈。厥阴受病,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唇青舌卷。或烦满者,
胸中气满急也;或囊拳者,阴囊缩也;在女子则阴户急痛引小腹,此传经厥阴,风热毒深于内也。肝木移热克
脾,脾受贼邪,五脏六腑皆困,荣卫不通,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则死,速下以救,五死一生。
或下利谵语者,内有燥屎也,仍宜下之;或呕而发热者和之;或发热恶寒如疟,囊不缩,脉微浮微缓,胃之脉,
脾气既全,不受贼邪,荣卫将复,水升火降,寒热作而大汗解矣;或下利腹胀,身疼者,当先救表,而后温里;
若下利清谷,大汗出而厥,四肢疼,小腹拘急;或干呕吐沫,或气冲心痛,发热消渴吐蛔,皆厥阴寒证也,宜
温之。以上正文六言,乃万病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