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28-医学入门-第11页

烈祖食饴,喉中噎,医莫能疗,公进楮实汤而愈。或叩之,答曰∶噎因甘起,故以楮 实汤治之。
\x许希\x 开封人,以医为业。宋景佑元年,仁宗不豫,公为针心胞络之间而愈,命为翰林医官。着《神应针 经要诀》。
\x赵自化\x 宋德州平原人。高祖尝为景州刺史,后举家陷于契丹,父知富脱身南归,寓居洛阳,习经方名药 之术,官翰林医学。撰《四时养颐录》及《名医显帙传》三卷。
\x陈文中\x 字文秀,宋宿州人。为安和郎,判太医局,兼翰林良医。明大、小方脉,于小儿痘疹尤精其妙。
淳佑中,与保安翰林医正郑惠卿同编《幼幼新书》,又着《小儿病源方论》一卷。
\x宋道方\x 字毅叔,宋南京人。以医名天下,不肯赴请,病者扶携以就求脉。政和中,有太守母病在膏肓,
能以良药缓其旬日乃死。
\x僧智缘\x 随州人。善《太素脉》,诊父而能道其子之吉凶。王安石信之曰∶昔医和诊晋侯而知其良臣将死,
视父知子,何足怪哉!
\x皇甫垣\x 蜀之夹江人。以善医目疾,高宗、孝宗皆称皇甫先生而不名。对高宗言∶心无为则身安,人主无 为则天下治。又言∶长生之术,先禁诸欲,勿令放逸,丹经万卷,不如守一。
\x王克明\x 字彦昭,饶州乐平人,初生时,母乏乳,饵粥得脾疾。长益甚。医以为不治,乃读《素》、《难》,
刻意处药乃愈。针灸尤精。有难疗者,必沉思得其要乃与药,病虽数证,只用一药以除本,亦有不药期某日自 安者。任内翰医官。
\x张锐\x 字子刚,宋郑州人。官成州团练使,以医知名。政和中,治伤寒已死一昼夜而面赤者,即用药灌之,
次早遗屎尿而苏,更进平胃散一帖遂安。治一产妇大泄喉闭,用附子理中丸裹以紫雪,一服两疾皆愈。
\x郝允\x 宋博陵人,授异人医术,世称神医。有一妇夜间口噤而死,公曰∶血脉滞也,不用药,闻鸡鸣自愈。
一行 踔辄踣,公曰∶脉厥也,当治筋。以药熨之,自快。一孕妇极壮健,公诊曰∶母气已死,壮健者恃儿气 耳。如期子生母死。
\x王贶\x 字子亨,本士人,乃宋道方之婿,尽传其术,后以医得幸,宣和中为朝请大夫。着《全生指迷论》。
有盐商失惊,吐舌不能入,经旬不食, 羸日甚,公为针舌之底,抽针之际,其人若委顿状,顷刻舌缩如故。
\x杨介\x 字吉老,泗州人。以医闻四方,着有《存真图》。徽庙日食水,尝苦脾疾。诸医用理中汤不效。公 以水煎与服,立愈。治广州府判杨立之喉间生痈,脓血流注,寝食俱废。公以生姜一片,试尝甘香,服至半斤,
痛处已宽,一斤始觉辛辣,脓血顿尽,饮食无滞,盖因其居南方,多食鹧鸪、竹鸡,此二禽好啖半夏,久而毒发,
故以姜制。
\x孙琳\x 铭钤,本殿前司健儿。善医。宋宁宗为郡王,病淋,日夜凡三百起,遂以淡豆豉大蒜蒸饼三物研烂 为丸,温水下三十丸,日进三服,三日而愈。或问其说,公曰∶小儿何缘有淋?只是水道不通利,蒜、豉皆通 利,无他巧也。
\x刘元宾\x 号通真子,宋人,着《脉诀》。
\x程约\x 字孟博,宋婺源人。世工医,精针法,着《医方图说》。
\x张济\x 无为军人。善用针,治孕妇因仆地而腹偏左,针右手指而正。脱肛针顶心而上。伤寒反胃呕逆,累日 不食,针眼 立能食。凡草木金石,悉辨酸咸淡甘辛等味。
\x唐与正\x 不知何许人。治因饮热酒顶高数寸,用葛花倍服自愈。治因服黑锡丹,卧则小便微利,立则不能 涓滴,服诸通利药不效。公诊曰∶乃结砂时铅不死硫黄飞去,铅入膀胱,卧则偏重犹可溲,立则正塞水道,故 不能通。用金液丹三百丸,分为十服,煎瞿麦汤下。盖膀胱得硫黄,积铅成灰,从水道下累累如细砂,其病即 愈。
\x潘 \x 字温叟,名医也。治一妇孕五岁,一妇孕十有四月,皆未育,公视曰∶疾也。作大剂饮之。孕五岁者 堕肉块百余枚,有眉目状;孕十四月者,堕大蛇而愈。
\x刘从周\x 韶州曲江人。医有自得之见,着书十篇。论痢疾以手足和暖为热,厥冷为寒。如盛夏发热有进退 者为冒暑,一向热不止者为伤寒,至当之言也。
\x僧奉真\x 四明人,良医也。天章阁侍制,许元为江淮发运使,奉课于京师,方欲入对,而子病亟不治,元 强公延寿数日,公曰∶诸脏皆衰,惟肝脏独过,脾为肝所胜,急泻肝补脾,可缓三日,过此无术也。
\x周顺\x 鄱阳人。医有十全之功。治士人得脚弱病,积药如山,悉令屏去,用杉木为桶跃足,及令排樟脑于 两股间,以布系定,月余脚健如故。
\x赵峦\x 晋阳山人,善诊候。治一病因边水行次,有大蛤蟆跃高数尺,蓦作一声,忽惊叫,便觉右胁牵痛,胁 下作声,尚似蟆声,声声相接,以手按之则可,其脉右关伏结。公用利药取下青涎类,蛤蟆之衣,遂愈。
\x石藏用\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