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妙汤。上下俱可着用。如寒热已退。红肿不消。宜用加减柴苓汤。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可见治湿之法。又以 利小便为第二义矣。然而利小便之法。有湿则利湿。无湿则损津液。肿盛者可用。微肿而痿弱者。又当除 湿养荣。内经云。因于湿。首如裹。言湿邪初客。未郁为热。但觉蒙昧不清。如以物裹其首也。又云大筋软短。小筋驰 长。是言湿客日久。湿郁为热。热伤其血。则大筋为之软短。湿伤其筋。则小筋为之驰长。明此数语。方知治湿 之不可过于燥矣。此湿从外受者也。至于湿从内中者。又有上下之不同。如茶酒汤水。脾虚不能消散。积于上焦。即为 上焦之湿。其人头面发肿。或生瘾疹。是为湿中生热。治当凉散。不宜温散。亦用柴葛二妙汤。若其人小 便不利。在上之湿。难于下趋。又当用柴苓汤。利其小便。若脉来细缓无力。小便色白。不时淋滴而多汗。一切利水之 药。即不可施。其有身热足寒。时头热面赤。湿热上壅。阳气不能下通于阴。宜用柴胡汤加大黄下之。湿积于下。即为 下 焦之湿。合用柴苓汤利之矣。若其人恶寒发热。或两尺洪盛。余脉沉细。湿热下壅。阴气不能上通于阳。必用柴葛二妙 汤。散其标邪。方可利水。若脉来细缓。小便色白者宜用独活寄生汤。助阳以驱湿。亦不得不用之法也。
\x人参败毒散\x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桔梗 人参 白茯 甘草 寒甚者。加桂枝。无人参。以白术代之 \x柴葛二妙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干葛 赤芍 苍术 黄柏 湿热之脉。洪数者多。亦有湿邪壅滞。脉沉细缓者。但问身热内烦。即以此方散之。在上者去黄柏。加连翘。
\x加减柴苓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赤茯 泽泻 赤芍 枳壳 苡仁 木瓜 \x除湿养荣汤\x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牛膝 杜仲 木瓜 苡仁 续断 黄芩 石斛 五茄皮 \x加味柴胡汤\x 柴胡 黄岑 甘草 花粉 白芍 麦冬 山栀 大黄 \x独活寄生汤\x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人参 茯苓 甘草 杜仲 牛膝 续断 秦艽 防风 独活 细辛 肉桂 桑寄生 (按此方重在助阳以驱湿小溲清白脉来尺微寸缓是其的剂若湿热未尽者尤宜三复庶免抱薪救焚之虞)
<目录>卷上<篇名>燥属性:人之脏腑。有血脉。有津液。津液又在血脉之先。得心火之化。变成血脉。流于坎宫。得命门真火之化。变成真精。
其原生于胃。输于脾肺。下灌两肾膀胱。以为一身之阴气。胃气得之。则留恋不脱。若津液亏损。胃为孤阳。阴绝 而阳亦绝。古云。伤寒偏死下虚人。盖有见于此也。今之医家。不知津液为何物。动手便用燥剂。杀人惨于刀刃矣。
然而 燥之一气。诸书从未辨明。即以素问之遗。亦言秋伤于虚。后代名医错出。并无一人改正其讹。所以疑 误至今。用药鲜当也。惟法律始详辨之。盖言风主于春。寒主于冬。暑湿火兼主于夏。而燥则专主于秋也。立秋之后。
犹是夏天余气。热中有湿。所以草木犹青。一交秋分。燥金司令。所起之风。全是一团燥烈之气。干而不润。
是以无草不黄。无木不凋。人身应之。燥病生焉。(阐发致燥之由较胜于喻氏)凡有身热咳嗽 内烦口干一切百病。无不起于干燥。治当养血生津。不可妄投燥剂。戕人 性命。极为要紧。然燥令虽主于秋。凡久亢不雨。津液少者。亦生燥病。岂独 主于秋乎。治者明之。
\x柴胡芍药汤\x 柴胡 黄芩 花粉 甘草 白芍 麦冬 知母 (清燥救肺汤亦可用较此方尤为得宜用桑麻麦冬阿胶以滋燥杏仁梨皮以润肺是谓有制之师也)
<目录>卷上<篇名>火症属性:火症之脉。洪数为顺。细数无力则凶。亦有火盛之极。而脉反沉。小伏匿者。即大易。所谓干之上九 亢龙有悔者。是也。脏腑之中。火从何来。气之不得其平为之也。有实火。有虚火。有相火。有燥火。
有湿热之火。又有郁火。猛烈之火。无名之火。皆不可以不察也。何谓实火。心火燔灼。胃火助之。元气未 损。真精未亏。或因饮酒之蕴热。或因暴热之外侵。目赤。喉痛。胸满。气喘。宜用黄连清心汤。柴胡泻肝汤。
黄芩清肺汤之类。若是虚火。东垣之论。确不可易。东垣曰。饮食所伤。劳倦所损。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
症似白虎。但脉来洪大。虚而不长。不可以实火投治。当有补中益气汤。补其中气则自愈 矣。倘以实火治之。立见危殆。又有相火者。生于虚无。寄于肝肾之间。乃元气之贼。无时而不熬煎真阴。
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急用滋阴地黄汤。填补真阴。务使水壮而火息。一切凉药。毫不可施。至若燥火者。肠胃涩滞。
津血不充。大便常闭。先用脾约丸润之。后用地黄固本之剂。若用芩连栀柏。百 剂无功。湿火者。湿生乎热。热生乎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或痿与臌。从而 生焉。故有大便久秘。及更衣则又溏泄。热在肠胃之外故秘。湿在肠胃之中故溏。宜用柴苓汤加黄柏玄参之类。
不可因其泄泻。禁其寒凉。若夫猛烈之火。或从右胁起。或从脐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