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 大黄
\x柴苓二妙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赤茯 赤芍 泽泻 苍术 黄柏 木瓜 续断 牛膝 杜仲



<目录>卷上

<篇名>风温

属性:风温者。先伤于风。而后伤于热也。凡人先伤于风。经络之间。已自有热。又感时令之热。饮食入胃。气滞不
行。变成浓痰浊饮。胶固不散。又遇新谷裹结成病。其症喘渴多睡。四肢不收。宜用柴胡化滞汤。但清其胃。其病
自愈。然不但风温互感后有此症。凡天令久暖。素有痰火者。每有此恙。仲景恐人误认寒症。妄用发汗。故辨于伤
寒门中。其实非伤寒也。
\x柴胡化滞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枳实 浓朴 山楂 杏仁 赤芍 陈皮
便闭宜加大黄。



<目录>卷上

<篇名>湿温

属性:湿温者。先伤于湿。而后伤于暑也。其症胸满妄言。两胫逆冷。此因暑湿客于脾经。正气不行。郁而为火。
故令语言谵妄。湿热上壅。阳气不能下通于阴。故令足寒。仲景恐人认为寒症。误投发散。所以引入寒门。
其实非寒症也。夫湿温何以不可发汗。盖因湿邪在胸。已自有热。又遇暑气客之两热相侵。犹未混合。为一汗之。
则两邪混合。闭塞经络。不死何待耶。宜用柴胡清中汤。若脉来洪数。或上盛下虚者。加大黄以下之。难经云。
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濡弱见于阳部。湿气抟暑也。小急见于阴部。暑气抟湿
也。此言非不有理。但脉之变化不齐。不可执为一定耳。(此二句名言可佩)
\x柴胡清中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枳实 杏仁 石菖蒲 黄连 赤芍
暑湿侵脾。必有痰食留结。化痰化滞。亦不可少。



<目录>卷上

<篇名>瘾疹

属性:瘾疹者。遍身小颗。红白不一。有若痱子之状。或如黄豆样者。重者身发寒。脉来洪数。状类伤寒。宜用岑连败毒
散。
三四日不解。即为夹疹感寒。柴胡化滞汤。实为主剂。不过过用凉药。壅遏其毒。轻者。微寒微热。脉细微数。愈而复
发。此因湿中生热。热极生风。宜用疏风养荣汤。常服六味地黄丸。滋肾水以荣肝木。则虚风自息矣。又有身发疙瘩。
有如丹毒。痛痒不常。脓水淋沥者。宜用解热柴陈汤。
\x芩连败毒散\x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桔梗 黄芩 连翘 甘草
\x疏风养荣汤\x
白芍 当归 生地 柴胡 防风 薄荷 麦冬 地骨皮 山栀
\x解热柴陈汤\x
柴胡 黄岑 半夏 甘草 陈皮 白茯 山栀 赤芍 苡仁 贝母
身热加荆防。(肤燥加蝉衣 云增)



<目录>卷上

<篇名>痛风

属性:痛风者。遍身疼痛。昼减夜甚。痛彻筋骨。有若虎咬之状。故又名为白虎历节风。有痛而不肿者。有肿而且痛者。
或头生红点。指肿如捶者。皆由肝经血少火盛。热极生风。非是外来风邪。古今诸书。皆以风湿为言。疑误舛谬。
害人不浅。素邮袁体庵先生出。改正其非。讲明其理。始知痛风。由于风热血燥也。所制逍遥散一方。每使病者。连
服百剂。不终其剂者。日后变为疠风。屡试屡验者也。识者珍焉。(按袁氏心传世乏刊本展转抄缮错谬
甚多惟其中名言阐发启迪后进匪浅)
\x加减逍遥散\x
当归 白芍 熟地 川芎 柴胡 防风 薄荷 连翘 山栀 麦冬 甘菊 丹皮



<目录>卷上

<篇名>劳倦

属性:劳倦者。奔走劳力之后。恶寒发热。脉来弦数。状类风寒。但初起必有劳倦之因。自可为辨也。设若劳倦而感风寒。
又极难辨。但劳倦之人。一周时许。自然汗出而解。若四五日不解者。又属之风寒也。治之之法。先用清胃散
火汤。治其标邪。后用加味地黄汤。培其根本。盖火之有余。必因水之不足。少年得此。日后每成虚痨。不可不察也。
若清散之后。脉沉细缓。或洪大无力者。治当益气养血。又非地黄丸。所司也。东垣言劳倦之病。脉来洪大。虚
而不长。当以甘温补之。然初起有火。未可骤与。必先清热健脾。方可议补。(阐发先后用药之理句句详明)
\x清胃散火汤\x
山楂 浓朴 山栀 黄芩 陈皮 枇杷叶 麦冬 当归 白芍 防风
柴胡 干葛



<目录>卷上

<篇名>痰火

属性:痰火为病。恶风发热。脉来弦数。全与伤寒无别。但听其咳嗽气急。可以知其为痰火也。夫痰火之起。由于脾经血
少。胃火太甚。熬煎津液为痰。上传于肺。故令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