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中 病情,皆不切之套方也。
<目录>卷之二<篇名>疝气第十九属性:\x疝任病 归厥阴\x 经云∶任脉为病,外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丹溪专治厥阴者,以肝 主筋,又主痛也。
\x寒筋水 气血寻\x 寒疝、水疝、筋疝、气疝、血疝。
\x狐出入 顽麻\x 狐疝∶卧则入腹,立则出腹。 疝∶大如升斗,顽麻不痛。
\x 治气 景岳箴\x 景岳云∶疝而曰气者,病在气也。寒有寒气,热有热气,湿有湿 气,逆有逆气,俱当兼用气药也。
\x五苓散 加减斟\x 《别录》以此方加川楝子、木通、橘核、木香,通治诸疝。
\x茴香料 着医林\x 三层茴香丸治久疝,虽三十年之久,大如栲栳,皆可消散。
\x痛不已 须洗淋\x 阴肿核中痛,《千金翼》用雄黄一两、矾石二两、甘草一尺,水一斗 ,煮二升洗之,如神。
<目录>卷之二<篇名>痰饮第二十属性:\x痰饮源 水气作\x 水气上逆,得阳煎熬则稠而成痰,得阴凝聚则稀而成饮。然水归于肾 ,而受制于脾,治者必以脾肾为主。
\x燥湿分 治痰略\x 方书支离不可听。只以燥湿为辨,燥痰宜润肺,湿痰宜温脾,握要之 法也。宜参之虚痨、咳嗽等篇。或老痰宜王节斋化痰丸,实痰怪症,宜滚痰丸之类。
\x四饮名 宜斟酌\x 《金匮》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注∶ 即今之久咳痰喘是也。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注∶即今之停饮胁痛症也。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注∶即今之风水、水肿症也 。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注∶今之停饮喘满不得卧症也。又支饮,
偏而不中正也。
\x参五脏 细量度\x 四饮犹未尽饮邪之为病也,凡五脏有偏虚之处,而饮留之。言脏不及 腑者,腑属阳,在腑则行矣。《金匮》曰∶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
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x补和攻 视强弱\x 宜补、宜攻、宜和,视乎病情,亦视乎人之本体强弱而施治也。
\x十六方 各凿凿\x 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十枣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木防己汤、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泽泻汤、浓朴大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半夏汤、己椒 葶苈丸、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外台》茯苓饮。
\x温药和 博返约\x 《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忽揭出温药和之四字,即金 针之度也。盖痰饮,水病也,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欲水由地中行而归其壑者,非用温药 以化气不可也;欲水不泛溢而筑以堤防者,非用温药以补脾不可也。如苓桂术甘汤、肾气丸 、小半夏汤、五苓散之类,皆温药也。即如十枣汤之十枚大枣,甘遂半夏汤之半升白蜜,木 防己汤之参、桂,葶苈汤之大枣,亦寓温和之意。至于攻下之法,不过一时之权宜,而始终 不可离温药之旨也。
\x阴霾除 阳光灼\x 饮为阴邪,必使离照当空,而群阴方能退散。余每用参苓术附加生姜 汁之类取效。
\x滋润流 时医错\x 方中若杂以地黄、麦冬、五味附和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 莫救矣,即肾气丸亦宜慎用。
\x真武汤 水归壑\x 方中以茯苓之淡以导之,白术之燥以制之,生姜之辛以行之,白芍之 苦以泄之,得附子本经之药,领之以归其壑。
\x白散方 窥秘钥\x 《三因》白散之妙,喻嘉言解之甚详。见于《医门法律·中风门》
<目录>卷之二<篇名>消渴第二十一属性:\x消渴症 津液干\x 口渴不止为上消,治以人参白虎汤。食入即饥为中消,治以调胃承气 汤。饮一溲一小便如膏为下消,治以肾气丸。其实皆津液干之病也,赵养葵变其法。
\x七味饮 一服安\x 赵养葵云∶治消症无分上、中、下,但见大渴、大燥,须六味丸料一 斤、肉桂一两、五味子一两,水煎六七碗,恣意冷冻饮料之,睡熟而渴如失矣。白虎、承气汤皆非所治也。
\x金匮法 别三般\x 能食而渴者,重在二阳论治。以手太阳主津液,足太阳主血也。饮一 溲一者,重在少阴论治。以肾气虚不能收摄,则水直下趋,肾气虚不能蒸动,则水不能上济 也。不能食而气冲者,重在厥阴论治。以一身中唯肝火最横,燔灼无忌,耗伤津液,而为消 渴也。《金匮》论消渴,开口即揭此旨,以补《内经》之未及,不必疑其错简也。
\x二阳病 治多端\x 劳伤荣卫,渐郁而为热者,炙甘草汤可用,喻嘉言清燥汤即此汤变甘 温为甘寒之用也。热气蒸胸者,人参白虎汤可用,《金匮》麦门冬汤即此汤变甘寒而为甘平 之用也。消谷大坚者,麻仁丸加甘草、人参、当归可用,妙在滋液之中攻其坚也。盖坚则不 能消水,如以水投石,水去而石自若也。消症属火,内郁之火本足以消水,所饮之水本足以